想学经济学的同学有福了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经济关系的社会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经济学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了解经济学呢?其实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课程和书籍。
课程简介:“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课程适合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对宏观经济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工作中需要做宏观经济分析的相关从业者。该课程理论和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徐高老师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比如分析中美贸易战、股灾和债灾、城投债和企业债、我国储蓄率偏高原因等。观看完课程视频之后,你就不会再问“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了。
授课名师:徐高,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曾任光大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配套教材:《金融经济学二十五讲》。
课程简介:经济学在深度、广度、随机性上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学习经济学除了理解经济行为,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决策参考。靳卫萍老师的课程非常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观看,既像课堂学习一样,又比课堂学习轻松。靳卫萍老师可以把许多的社会热点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而且还能讲清楚来龙去脉。靳卫萍老师的课堂会以经济学教材中的原理作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热点,深入浅出。
授课名师:靳卫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
延伸阅读:《经济学原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国富论》等。
【经济学入门书籍推荐】
《小岛经济学》
作者:[美]彼得·希夫
如何对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行专业而又生动的分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让从9岁到90岁的读者都能通过一本书洞悉日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更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岛经济学》就是这样一本书,它通过插图、幽默的措辞及讲故事的平实手法,将经济学从高不可攀的架子上取下来,放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它本就该属于那个地方。
书里关于鱼、渔网、存钱、借钱的故事揭示了经济是如何运行的,映射出当今经济体制与政策暗藏的漏洞。作者以机智幽默的手法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根源,贸易、储蓄及风险三者的重要性,滞胀的根源,利率的影响,政府的刺激机制、消费信贷的破坏性本质等问题。这些问题经常被讨论,却常常被误解。对于那些想走出误区,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常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会带来惊喜。
《谁煮了亚当·斯密的晚餐?》
作者:[瑞典]凯特琳·马歇尔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有一句名言:“我们有指望吃上一顿晚餐,并不是因为肉贩、酿酒师或面包师傅大发慈悲,而是因为他们关心自己的利益。”他认为“趋利的本性”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亚当·斯密终身未婚,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的母亲照顾他的起居,每日为他准备晚餐。她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利益”,而是出于“爱”。毋庸置疑,亚当·斯密母亲的行为应纳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母亲照顾孩子、清洁房子和烹饪等工作,也未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正因如此,这本书对传统经济学使用单一“经济人”假设解释社会经济发展提出质疑,并从亚当·斯密的餐桌开始,讲述“经济人”诞生的故事,追溯“经济人”的神话,回顾了“经济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事件中扮演的角色。通过这一过程,书里描绘出一个崭新的、更有包容性的“现代经济人”(包含了女性特质),尝试去弥补“经济人”(男性特质)的不足,提供了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视角,以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惠及更多人——不只是男性,还包括女性,最终凝练出作者的核心观点:维系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并不只是那双“看不见的手”,还存在着一颗“看不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