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那年,我加入了“特别行动小组”

作者: 一缕楠安

高三伊始,课本上必修课程的学习接近尾声,迎面而来的是大大小小的模拟考试。几场考试下来,我的成绩意料之中地徘徊在二本分数线边缘,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变化。

我也曾试图挣扎过,按着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复习计划下苦功,想要突破自我,冲出包围圈,可苦无成效。

一个晚自习,班主任把我叫到了办公室,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成绩单,说我好像缺少一股冲劲儿,如果努努力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听到班主任的话,我一时不知所措,更莫名一阵心虚。我知道自己应该更努力一些,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本就性格内向敏感的我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也特别在意外界的声音。当看到其他人的复习计划和我有很大出入时,我会怀疑自己的复习方向,更害怕从别人口中听到“那么努力埋头学习到头来还是平平无奇”的嘲讽。

但好在班主任没有放弃我,他告诉我打算在班级里成立一个“特别行动小组”,并邀请我成为第一批小组成员。“特别行动小组”以6个人为单位,小组成员要做到互相监督,每天必须保证背30个单词,晚自习主动延迟下课30分钟,30分钟的大课间自由活动压缩为10分钟。监督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班主任不定时抽检,另一种是由组内成员互相监督,违规者自行退出队伍。我心里明白,“特别行动小组”是班主任对真心想提高成绩又意志不坚定的同学的一种“特殊关照”,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其实,我也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我的成绩总是止步不前、低谷徘徊,归根结底是我的定力和信心不足。就好像那个故事里说的,砍柴人到山上砍柴,碰到了牧羊人,和他开心地聊了很久,结果人家的羊倒是吃饱了,而砍柴的却一事无成。我就像那个砍柴人,稀里糊涂地混过了许多日子。

如同快要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我当即决定加入“特别行动小组”。离开办公室时,班主任还鼓励我:“加油!脚踏实地学习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期待你的好消息。”

不得不承认班主任的眼光的确毒辣,我们6个人的学习困境都很相似——容易受影响、定力不足、耐心不够。但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谁都不敢轻易懈怠,敷衍了事。我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影响,都秉持一个信念——共同进步。另外,班级里对“特别行动小组”的成立颇有微词,并不看好我们这群“中等生”,因此我们也都憋着一口不服输的气,想向班主任证明,向同学们证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定会有成效。

在加入小组后,我抛却所有杂念,开始严格遵守组内规则,心里涌动着一团火,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大干一场。清晨6点的早自习,我不再因为班级里鸦雀无声就随大流,而是选择做第一个出声背诵的人,困了便站起来边醒脑边背诵;7点的早饭时间,我不再因为吃饭搭子拖拖拉拉就选择和她一起虚耗光阴,而是直截了当地拒绝等待;课堂上,我不再因为旁人的一句闲话就开始思绪纷飞,而是把目光继续锁定在黑板上……

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在每个科目中的薄弱环节,幸运的是我不存在偏科的问题,唯一不足的是语文基础较差,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欠缺技巧,好在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开始对原有的薄弱项一点点巩固和加强,在摇摇欲坠的地基上慢慢砌瓦添砖,渐渐地,我的随堂考试一次比一次得心应手。

那段时间,与我要好的几个朋友都觉得我魔怔了。他们认为我太过较劲,这种学习方法也可能会适得其反,偶尔放松休息不会被班主任发现,更不会被检举。但这一次我没有因为这些声音动摇心中的信念。因为我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不似那个牧羊人,听听课聊聊天就可以“把羊喂饱”,我必须要一点一点,把“每天的柴砍完”。

时间飞逝,转眼迎来了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们小组成员的成绩也都有了质的飞跃,而我是飞跃最快的那一个,班级排名从中等挤进了前十。这是我加入“特别行动小组”四十多个日夜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更是对坚持不懈、全神贯注的最好注脚。

“特别行动小组”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同学都愿意加入我们,但就在此时,班主任决定解散“特别行动小组”,因为他希望全班同学都能够像“特别行动小组”的成员一样齐心协力地冲刺高考、不再混沌度日,我想这才是他当初组建“特别行动小组”的初衷吧。

时至今日,我仍然怀念高三那一年,受班主任之邀加入了“特别行动小组”,并且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围战。当我收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投入和产出的意义,也正是那份坚持让我在大学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共享美好的大学时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