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当七日樱花遇上百年珞珈

当我请DeepSeek用3个tag安利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时:

#珞珈山下的学术殿堂# 在这里,你不仅能修炼“经济学仙术”,还能在樱花树下思考人生,学术与美景两不误!

#樱花与DDL的浪漫邂逅# (注:DDL是Deadline的英文缩写,指“死线”或“最后期限”)春天赏樱,夏天观山,秋天看银杏,冬天赶DDL,四季都有“大片”可拍,生活从不单调!

#学霸与文艺青年的双重身份# 在武大,你既是图书馆里的“卷王”,又是朋友圈里的“文艺摄影师”,身份切换自如!

细看这些tag,不都是七日樱花与百年珞珈擦出来的火花吗?

在武大,有一种风景叫樱花

当雷军凌晨五点多在武大樱花树下与小米YU7深情同框时,他或许也没想到,自己就往那樱花树下简单一站,居然让网友们纷纷化身晋江文学城的“段子手”,直接各种玩梗改书名:

“武大樱花开两季,一季军来,一季军去。”——《小米沉沉军如霜》

“雷总好。”“雷总好什么?”“雷总好帅~”——《偷偷雷不住》

“我至死都要暴烈地爱你。”——《雷哄》

“来娶你了,雷娇娇。”——《重生之雷门毒军》

正如某位网友所说:“雷总这波樱花照,比任何发布会都更能让人记住小米YU7——毕竟谁能拒绝一个凌晨五点多为你承包樱花树的总裁呢?”不过,网友还是说少了,雷总的这波樱花照,让人记住的可不仅是小米YU7,还有雷总的母校武大——毕竟谁能忘记“科技直男”的文艺转身,在校园樱花树下演绎理工男的浪漫主义呢?

“这段时间是武大最美的时间,也是武大人的节日,很多校友都会返校看看。这个时候到武大看樱花,人非常多,人山人海。……我怕人太多,今天凌晨五点多,天还没亮,我就到了校园。没想到,已经有不少人在逛了。”雷军对武大樱花的情有独钟,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母校情结”叙事体系。“其实我上大学几乎所有的钱,都来自奖学金、老师实验室给的补贴和发文章的稿酬,我下定决心,如果有一天我挣了钱,我一定千倍万倍地还回来。”后来,雷军捐赠了9999.9999万元为武大建设科技楼、在武大设立了“雷军奖学金”、捐赠了13亿元为武大庆生……

谁说站在樱花树下的雷总最浪漫?明明是雷军与母校之间的这种联结才最让人感动呢!而这或许也是每年三月,全国人都涌进武大看樱花的原因之一吧——“在武汉大学,有一种风景叫樱花,有一种情怀叫依恋,有一种味道叫热干面,有一种沧桑叫老牌坊,有一种梦想叫上武大。”

武大赏樱路线推荐:正门—樱花大道—理学楼—老斋舍—樱顶—樱园—行政楼—鲲鹏广场(不要错过呦,错过要再等一年!)

武大樱花季,是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合谋

正如无人机掠过樱花大道时,镜头里既有民国风建筑与摩登玻璃幕墙的对话,也有白发教授与“00后”学子在落英中并肩而行的剪影……我们从中能看出,武大浪漫的不仅是樱花,还有樱花背后的武大人。

文学院的吴光正老师在课上说:“你们不要来上我的课了,趁着年轻赶紧和喜欢的人去看樱花啊!”

樱花开得最盛时,《中华乐教导引》的易栋老师在教四爬山虎满窗的大教室中讲《楚辞》,见昔日爆满的台下稀稀落落,他笑眯眯地说:“快逃课快逃课,如果樱花常开、青春常在,那这一切就不会这么动人情怀。”

“生命的美和丰富都需要停下来欣赏。”《元明清戏曲》的老师在课上唱起了《牡丹亭》,“‘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我也流连春,春也流连我,春光也为我而来了。”

这些知识之外“文艺而浪漫”的东西,不仅体现在春天武大的樱花里,还体现在整座珞珈山上:

有把课堂搬到艺术馆、博物馆的老师;有带着学生做手工、做陶瓷的老师;有带着学生走遍校园的角角落落,讲述珞珈山上一草一木的老师;有带着学生到道观、寺庙深入考察,请学生吃素斋的老师;有把时政军事讲得如置身德云社一样的老师;有每学期都带学生去计院楼(计算机学院大楼)顶观赏星空,感受宇宙浪漫的老师……

与珞珈山上樱花的浪漫相比,更浪漫的是武大老师们传递给学生们的思想——除了眼前庸碌的现实,世界与生命还有着更广阔的可能性。

·小彩蛋·

你一定不知道,每年春天,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为大家安排的这份花期预报,背后也有武大人的手笔吧?

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的这份花期预报是以武大“樱花教授”肖翊华及其后继者70多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的。这种长时间的物候观测资料在全国都绝无仅有。

❀2025年武汉樱花花期预报 ❀

预计2025年武汉大学樱花(中樱)将在3月13—14日前后陆续开放,3月20日前后进入最佳观赏期,盛花期将持续5—7天;预计2025年3月气温较往年略偏高,整个花期将持续到3月底。

东湖樱花园樱花(中樱)初花期较武汉大学的晚3—4天左右,最佳观赏期为3月下旬,由于东湖樱花园樱花品种较多,目前园内的早樱品种已经盛放,园内整个花期将持续至4月上旬。

来源: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

樱花七日 珞珈百年

有人说,樱花最美的时刻,恰恰就是它凋零的时刻。不过没关系,武大的教授常常会在樱花树下为学生讲授这种“向死而生”的哲学:“从椿寒樱的七天盛放到染井吉野的绚烂十日,花期长短无关优劣,重要的是绽放时是否全力以赴。”

于是,武大的学子便明白了:“樱花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挽留春天,而是怎样在每一个季节都活得丰盛。”这一悟,便悟出了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训的内涵。

校训的内涵我们亦可从武大的老牌坊中窥视一二。

武大的老牌坊修建于1937年,以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楷书出名。在修建老牌坊的时候,汉字行文习惯为从右到左,但1954年后,汉字行文习惯改为了从左到右,所以原来的“国立武汉大学”就变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联想到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这霸气而豪迈的六个字及汉字有趣的语言魅力,使人对这座88岁的老牌坊过目不忘。“学大汉武立国”是大江大河的气场,更是武大的精魄。

那么,这么诗意浪漫又自强弘毅的武大人,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开辟“法之大道”——中国国际法治建设、边界与海洋问题、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问题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从这里诞生。百余年来,珞珈国际法学人扎根珞珈这片学术沃土,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学问融入决策建议中。

南极地图上的“中国元素”是武大人一笔一画测绘出来的——自1984年中国首次进行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武大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及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见证了中国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拉开大众“玩卫星”的序幕——你可曾注意过武大的“珞珈号”系列卫星?“珞珈一号”是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二号”是Ka频段高分辨率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珞珈三号”是互联网智能遥感卫星;“珞珈四号”是医学遥感卫星。作为遥感技术学科“霸主”的武大,已助力我国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

武大人总是自称“珞珈人”,何为“珞珈”?

珞珈山,原名“罗家山”,1930年,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先生认为“罗家山”一名缺乏文化底蕴,便将“罗家”二字改为“珞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珞”,指一种坚硬的玉石;“珈”,是古代妇女佩戴的一种精美华贵的装饰品,以“珞珈”二字来形容这座山的秀丽,富有风味。而“珞珈”二字,也恰好解释了武大“自强弘毅”的铮铮铁骨和“珞珈山水”的绵绵诗意——毕竟,真正的顶级学府,从来都是“右手拈花笑春风,左手执剑护山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