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茫茫保研路

作者: 狸花鹅

高考之后的那个郁热的暑假,对于我而言是灰暗的。

我是我们省份第一年新高考的考生,虽然高中时选择的是“物理+历史+政治”组合,但文科才是我的强项。一直以来,我的模考成绩都是全市的前500名左右,特别是历史、语文和英语这三个科目,我的优势较为突出。一直以顶尖高校的历史学专业为目标的我,却在高考中发挥失利。尽管高考前已经顺利通过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强基计划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综合招生计划的初试,但由于高考成绩达不到这两所院校在提前批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只能遗憾地失之交臂。后来,我听从了老师的意见,选择了一所中游“211”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此开启了一个“文科生”的电气求学生涯。

初入大学,我也曾颓丧迷茫

有人说,迷茫是大学四年的主题,这话一点不假。

忆起初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曾陷入深深的茫然之中。周围的同学有的始终保持着高中时的拼搏状态,渴望出人头地;有的加入了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忙于找实习做兼职,积累工作经验……但是这时的我,却整日窝在宿舍,沉湎于自怨自艾之中。

那时的我,有点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逢人就说自己过去的高光时刻和当今的失意落寞。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并没有因此同情我,反而因为我的负能量而有意疏远我。随着期末的临近,学习压力骤然增大,我的坏情绪愈发严重,将我向矛盾痛苦的沼泽地越拉越深。果不其然,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全年级大约120人里,我只排在第60名。

期末考后,我向班主任诉说自己的心事和委屈,期待班主任能够给予我安慰。然而,班主任非但没有安慰我,反而严厉地对我说:“同学,你已经是成年人了,要承担起自己生命的责任。学会承受现实的压力,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人生之河,只能自渡。”

班主任的话像重锤击打在我的心上,也点醒了我。过去,我一直生活在家人的庇护下,从未真正有过自己独自面对人生的时刻,而现在,我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了。如果就此沉湎下去,辜负和亏欠的只有自己。所以,哪怕再不适应工科的学习环境和竞争压力,也要坚持下去,努力做出成绩,证明自己。我这样想着。

穿越迷雾,寻找自己的灯塔

大一下学期,我严格执行了“11-7-6”的学习计划,也就是每天晚上11点睡,早上7点起,在此基础上,每周高效率学习6天。由于我的数学底子比较弱,于是只能用勤奋的练习,反复的推理来补拙。那个学期的每一门课,我都把知识点反复理解到滚瓜烂熟,并把课本习题,以及课外能找到的习题都做了一遍。每天上完课后,我就到图书馆找一个空位坐下,学累了就去操场跑上七八圈,再回来继续学习,直到晚上10点半图书馆的闭馆音乐响起,才伴着月色和晚风回到宿舍。那个学期,我真正做到了像高中一样,如苦行僧般克己用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一下学期,我的期末成绩跃居全年级第3名,弥补了上学期的遗憾,综合下来我的大一全学年的成绩排名是第15名,总算进入了“保研圈”。这次的成绩,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我对自己能够应付这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竞争压力,充满了底气。

但是,到了大二,我却发现自己很难再像大一下学期那样拼搏了,很多时候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我明白,这是因为之前用力太猛了,就像一个短跑选手,很难跑远。我必须做出调整,让自己回到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状态。

大二到大三的两年,我依然保持着“不把今天的问题留到明天”的准则,按时完成既定学习计划。此外,在课余时间,我还参与了合唱团、跑步团等课外活动,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当然,在努力的过程中,虽然也偶有自我怀疑的时刻,但我都咬牙坚持下去。

最终,大三学年结束时,我的成绩保持在了全年级第12名。在保研确认单上签字的那天,恰巧辅导员办公室窗台前的玉兰花开了,那阵浓郁的花香至今依旧在我的心头弥漫。

云开月明,新程再启

保研后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保研前想象的那么轻松。刚保研结束,我就被研究生导师要求提前进组,参与科研工作。

研究生的生活,又是一个新的世界。曾经为之焦虑的年级排名、同级之间的竞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的deadline(截止日期)。不过,经历过保研这三年的历练,我收获的不只有专业知识和研究生资格,还有抗压能力、自我认同和一以贯之的坚韧。我认为,后者才是这三年里我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

在之后的科研生活中,我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事物,面对新的挑战。但这些压力带给我的,不再是大一时的踌躇与内耗,而是每进一步的欣慰与欢喜。

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不久之后再回头,你可能会发现,来时路,漫漫亦灿灿,堪堪亦澜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