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特困生的逆

作者: 文渠

不久前,正在上高中的表妹打电话跟我抱怨高中数学难得令人发指,最近的几次考试她都没上一百分。我在这头听着,脑海里突然浮现出高中时的自己,想起那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在成堆的试卷中埋着头一边哭一边整理错题的情景。

“数学的心思太难猜,我明明都对它掏心掏肺、尽心尽力了,成绩还是一点起色都没有!”——这是我那时的想法,或许也是无数个和我表妹一样正在数学的沼泽里苦苦挣扎的高中生内心的真实写照。

可是我想说,没事的,数学再难,只要找对方法,持续努力,胜利的曙光总会降临的。就像我,高考总分六百多分的选手,曾经也经历过数学不及格的至暗时刻。

举步维艰,沦为特困生

高二升高三的一次校级考试中,我以数学87分的“惊人”成绩,差点滑下年级百名。虽然最后我靠着拔尖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勉强维持着总分的体面,没有叫人看了笑话,但是数学试卷上鲜红的“87”还是犹如一根刺,狠狠地扎进我心里。

成绩发下来的那天,我一个人在座位上静静想了很久,窗外时不时传来同学们嬉笑打闹的声音,飞扬的青春、灿烂的日光,此刻都与我无关,将我隔绝在外的,是试卷上惨不忍睹的分数,更是我内心难言的绝望。

起初,老师觉得我只是发挥失常,毕竟我高一进来第一次月考数学考了140分,后面也一直认真在学,再不济,维持在110分以上应该不是问题。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接下来的两次周考,我都很不幸地延续了“败绩”。接连几次的打击,让数学成了我的心魔,只要一上考场我就忍不住心跳加速,原本十拿九稳的题也会因种种原因出错。

我更加焦虑不安,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再这样下去,数学这个最大的短板会死死拖住我的后腿,让我永无翻身之日。

重拾信心,不忘来时路

我是那种传统意义上乖巧听话的好学生,对老师又敬又怕,所以在下定决心敲响老师办公室的门之前,我做了无数次心理建设。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成绩考差了,第一时间是责备自己,接着是觉得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担心从此以后老师再也不相信自己了。这样的心理让我常常夜不能寐,翻来覆去地揪着试卷上那点分数,结果下一次因为心态紧绷还是考砸,陷入恶性循环。

“请进!”老师清冽的嗓音响起。我捏着试卷走进办公室,全程都低着头。走到老师跟前,我小声请老师帮忙分析试卷,甚至没敢看老师的眼睛。

老师叹了口气,拉开椅子招呼我坐下,又起身给我倒了杯水,温热的水蒸气让我的眼睛有些湿润。“放轻松,”老师说,“我会帮你一起把分数提上来的。”

简单的一句话,却如奇石坠入沉静无波的潭水中,激起千层浪。

老师微笑着,为我细致地分析试卷,讲解错题和对应的知识点。我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从开始的羞涩到逐渐敞开心扉,遇到困惑的地方也能立马提出自己的想法。

“你的能力根本没有问题,之前学习也十分努力。”老师透过眼镜凝视着我,“老师希望你能对自己有信心。每位同学都有学好数学的潜力,老师相信你,你愿意相信自己吗?”

在老师温柔的眼神中,我恍惚看到了一年之前充满雄心壮志的自己,试卷一叠一叠地刷,成绩和那些以理科见长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不过一年的时间,我怎么就把自己磋磨成现在这副消极的模样?一年前的我,会甘心看到这样的结果吗?

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于是我用尽全力点头。我知道逆风翻盘这条路很难,但是,我不愿看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己再露出失望和颓废的神情。

整装待发,书写新篇章

你见过清晨五点的校园吗?周遭寂静无声,眼前的一切仿佛都裹着雾气,而空旷的教室里,一盏灯早早亮起。我想,不够聪明,就要更努力。每天,我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会额外有针对性地练习一些我不擅长的题型,以三天为一个周期,每三天回顾一次,整理错题笔记,做知识点分析。

在努力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到短时间内可以让我摆脱“不及格魔咒”的办法,那就是狠抓基础。所有目前处于低分段,急于提高成绩,不想被数学拖后腿的同学都可以尝试一下我的这个方法。

一套试卷,尤其是高考试卷,难度是严格按照比例来划分的,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只要稳稳拿下基础题和中等题,数学成绩就能维持在120分左右。如果很难达到这个分数,说明你的基础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时,请不要再花大量的时间盯着困难的压轴题,把目光放到前面的基础题、中等题上,这些题的分数你都能稳拿吗?

我也是在多次分析试卷之后才意识到,当初让我耿耿于怀许久的87分,实际上试卷上有很多处都是过失性失分,很多都是基础题分数没拿到。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好高骛远是我遭遇滑铁卢的一大元凶。

明确这一点后,我就格外注意打好基础。我在基础题和中等题上多花时间,争取把这部分的分数稳稳拿下,若有余力再去解决难题。每次考试试卷发下来,我也不再去纠结分数本身,而是立刻拿出草稿纸开始重新演算分析错题。我准备了一个错题本,每道题目对应哪些知识点,有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易错点在哪里,在考场上为什么会出错,下次该如何规避这种错误……事无巨细,我全都记录在册。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翻错题本,不看答案把错题重新做一遍。慢慢地,错题本越做越薄,我脑海中的知识点则越来越扎实。

在高三后期的定时训练中,我的正确率已经很稳定了,满分150分,有120分我基本能做到稳稳拿下。这意味着即便和常年保持140分的数学大神相比,我们的差距也不过就是20分了。这20分,我完全能靠优势学科来补足。

这大大激励了我,也证明了我之前的策略没有错,不去刻意练习难题、怪题,不舍近求远,脚踏实地先把基础打好就是成功。

一鸣惊人,前路灿灿

高三后期,大家的压力都很大,数学考试的频率和难度也在上升。你问我会焦虑吗?那当然是会的,不过我常常和自己说:“放宽心,拿下你应得的分,就不会留遗憾。”

在考场上我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专心致志、竭尽全力。能做的、会做的,尽全力去做;能力之外的难题、怪题,在保证基础题正确之后再挑战。

靠着这样的心理,我很少因为没做出压轴题而内耗,反而常常因稳扎稳打的策略获得意外之喜。

有一次,数学考试很难,许多平时数学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出了考场都叫苦不迭,班上的“理科大佬”们分数都狠跌,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我却异军突起,排名岿然不动。这时候,不管试题是怎样的难度,我的得分都已经很稳定了。

也有同学来向我讨教经验,我只是笑笑,将试卷上的错题指给他看:“其实我也没什么厉害的,我只是在你们容易犯错的地方,多了些谨慎。”

最后,我在高考中正常发挥,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当初萦绕着我的数学梦魇也烟消云散。

走到现在,我想告诉每一个正在和数学这头“怪兽”作战的你们:天赋确实是学习这条路上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决定你能走多远、走多稳的,只有自己。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梦想高分,或是和其他同学暗暗较劲,却总是忘了,路是自己的,按照自己的节奏迈开步子,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总会到达终点的。

不必失落,不必自暴自弃,低谷只是一时的,上天偏爱努力的孩子。不要想太多,只管努力奔跑,答案在风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