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中国志愿者,给孩子们种下环保的种子

作者: 邱慧伶

一个学期,4个月的时间,我和JA(Junior Achievement青年成就组织)中国的小伙伴们走进胡同里的小学,给三年级的孩子讲授《我们的城市》环保主题课程,为懵懂的孩子们种下环保的种子。

直到现在,只要回忆起那段经历,我依旧能记起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他们眼神中对知识的渴望。

两轮测试后,

我加入了JA中国

我并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机会走上讲台,当时并不以为意,过后才知道那是多么的难得。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JA中国开始招募志愿者了,欢迎大家报名。”食堂门口,JA中国设了点招募志愿者,经过的我却丝毫没有要驻足的意思。

室友一把拉过我:“你要不要报名?”我摇摇头,因为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组织,加上还要参加笔试和面试,太过麻烦,所以我提不起兴趣。室友却兴致勃勃,如同推销员一样,她告诉我这是全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非营利教育组织。最终,我看在能加志愿学分的份上,填写了报名表。

很快,我收到了通知我参加笔试的短信。笔试的内容并不算难,全是主观题,需要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我没有教学经验,但之前写过不少儿童文学小说,看过一些教育类纪录片。凭借自己的理解,我认真完成了一道道笔试题。在我看来,寓教于乐是最好的,孩子们可以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笔试之后一周,我都没有收到关于面试的任何音讯。就在我以为自己笔试未通过时,短信来了:“同学,恭喜你进入面试环节。面试需要从以下选题中选其一,试讲5—10分钟。”随信还附有一些选题。看完短信,我愣住了,试讲?我从没有上讲台讲过课,而且别说讲课了,就连平时做小组展示我也会紧张得发抖。

选择了就不退缩,虽然内心很是忐忑,但我还是打算继续“走下去”。我看了看选题,很多元,既有职业规划类的,又有经济金融类的,还有环保类的。经过一番思索,我最终选择了“汇率”作为自己试讲的主题。

我精心准备了一个星期,围绕“汇率”这个主题,设定了许多问题:汇率是什么意思?汇率有什么用处?常见的汇率怎么换算?我以这些问题作为引入点,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讲解。我每天在寝室里对着镜子试讲,努力克服恐惧。在每天的练习中,我对自己要讲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为试讲准备的PPT也在练习中不断被完善。

面试那天,台下坐了四五个学长学姐,我把他们当成一群听课的孩子,侃侃而谈,竟丝毫没有紧张。试讲结束后,一个学姐直接开口问道:“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我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答案:“愿意!”就这样,我顺利地加入了JA中国的队伍,即将开启一段别样的“旅程”。

第一次走进课堂,

美好的开始

第一次走进课堂,我的手心有些冒汗,只能强装淡定:“上课——”“起立!”“老师好——”孩子们整齐的问好声让我紧张的心镇定下来。这一节课的主题是“城市交通”。

我特意准备了“开场白”,询问孩子们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在备课的时候,我设想过无数的突发状况——万一孩子们不回答问题该怎么办?万一上课时有人调皮捣蛋该怎么办?万一冷场了怎么办?

但当问题提出以后,我的一切担忧都烟消云散了。孩子们规矩地举起小手,被我点到后,才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回答问题。“老师,我知道有公交车、地铁!”“还有大飞机!”“我坐过高铁,特别快,一下就到地方了。”他们的积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也变得自信起来。

我给大家一一介绍这些交通工具,然后讲起交通工具排污对环境的污染,启发大家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后排的一个男生把手举高:“老师,我知道!我们要尽量多坐公共交通工具,我今天上学就是坐公交车。”我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你知道咱们的城市对于车辆行驶有什么限制吗?”本以为这个问题会难倒他,没想到他像个“百事通”,轻松应答:“限号!每天有两个限行尾号。”我忍不住为他鼓掌,感叹现在的小朋友知识面太广了。

回想自己小时候,环保意识并没有很强,只知道不要乱丢垃圾、少用塑料袋这样基础的知识。哪怕长大了,我对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还是一知半解。而现在的“10后”们,知识储备广,从小就了解这么多环保知识,真是不简单。

第一次课程的成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孩子们的积极让我知道自己没有白努力。我也相信,自己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了解环保,爱上环保。

动动手,

一起画出未来科技

除了理论课程,JA中国还设置有很多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我即将迎来新的挑战——带着孩子们通过想象,画出未来世界能够节约用水的机器。

我问大家节约用水的方法,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答上来。“洗完手要关水龙头。”“用淘米水冲厕所、浇花。”“洗蔬菜和水果的时候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我点点头,肯定了大家的答案。不过光知道这些还不够,想画出节水机器还需要有创意。

每个孩子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画笔和白纸,可大多数人都在对着白纸发呆,不知道从何下笔。一个小姑娘说:“老师,我不会画,我不知道未来的机器长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孩子们纷纷接话,课堂瞬间混乱起来。

我有点小慌张,不过很快就恢复了冷静。我示意大家坐好,然后说:“大家不用急着动笔画,可以先思考一会。比如有同学说,洗完手要关水龙头,可是万一忘记关了怎么办呢?这时候是不是就要有机器来帮助我们呢?还有,有时候一桶水可以被多次利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实现呢?……”

在我的启发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提笔创作。其实一堂课就40分钟,我并不指望孩子们画出多么精致的画作,只要发挥想象,大胆动笔就足够了。我在过道里来回走动,观察每个孩子的动作。有的孩子就像是小画家,几分钟就画出机器的大体轮廓,有模有样;有的孩子是“抽象派”,虽然画出来的线条有些凌乱,但也能体现自己的思考;有的孩子小心翼翼的,每画一笔都要抬头张望……我一边走一边鼓励孩子们,告诉他们别担心画错,也不求画得多么好看,想到什么画什么就行。

临近下课,大多数孩子都画完了。不少孩子主动上台来讲自己的创意,最初那个说自己不会画的小姑娘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收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的画作,他给家里的水龙头设计了很多根管子,说按动按钮,就可以控制水的走向,一部分水用来浇花,一部分水用来冲马桶……使用过的水只要没被污染,还可以被回收利用。我想,也许在未来的某天,他们的这些创意真的会被研制生产,走入千家万户,未来的某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可能就是我的学生。但就算这些稚嫩的想法永远只是想法,也依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说再见,

环保不止于最后一堂课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上最后一堂课的那天,我们和孩子们就要说再见了。我们几个志愿者自费购买了一大箱小礼物,打算送给这群可爱的孩子。

当我们告诉大家有礼物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里亮起了光,大家纷纷猜测礼物是什么。礼物本身并不贵,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具,但孩子们拿到手后,却像是得到了珍贵的宝贝,异常兴奋。有几个孩子互相向对方炫耀自己的礼物,其中一个还特意把自己收到的本子摆在桌面上最显眼的位置。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同样快乐、无忧无虑的自己。

发完礼物,我们挨个上台发言。我说:“也许再过几年,你们升入初中,就完全不记得我们几个人了。但是没关系,希望你们依旧能记住这学期的课程,把环保的理念贯彻下去。”说完,我的眼角不知不觉有些湿润。

孩子们大声地回答:“好!”有一个有点敏感的小女孩,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我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不要难过,咱们以后只不过不是师生关系了,但依旧可以做好朋友呀。”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用纸巾抹了把眼泪。

走出教室,一个孩子跑到我的身边,拉了拉我的衣角:“老师,我有个东西想送你,你张开手。”我听话地把两只手张开,她把东西放在我手上后就跑掉了。我低下头,手里多了一只千纸鹤,还有半块橡皮。直到今天,我依然保留着它们,把它们收藏在盒子里。

这段经历中,既是我教学生,也是学生教我。我教给他们环保知识,启发他们思考,而他们则让我变得自信,敢于在几十个人面前落落大方地演讲。有时候我说错话,孩子们也会报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不少之前没关注过的环保知识,在生活中也变得更关心环境相关的议题。这次活动把环保的种子种在了我自己和孩子们的心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