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气”的高校,在这里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农业类院校,堪称高教界“最接地气”的院校。本期,我们选取4所农业类院校,展现它们各自独特的优势及它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的重要作用。

农业领域的先锋

“梨树模式”:科技创新,护佑黑土地

“我们要用玉米秸秆残茬,给土地盖一层‘被子’,这样不仅能保护黑土地,还能提高产量。” 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一片玉米地里,正与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的农民常亚宾说。

以上这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探索形成的“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作业环节少、费用低,除了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400元,还能减少农机动力15%~20%,降低能耗25%~30%,有效减少碳排放。

“这一模式为保护黑土地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梨树模式”主要创造者之一的李保国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梨树模式”逐渐成为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农业耕作模式,目前在东北黑土区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从节本增效的角度来看,其每年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梨树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解读:什么是“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是以“玉米秸秆覆盖少免耕”为核心建立的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施肥、除草、防病及收获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可解决东北黑土区因移除玉米秸秆而导致土壤退化的关键问题,有效保护黑土层。对于土地,原来的耕作制度是利用、利用、再利用,而“梨树模式”是利用中保护,保护中利用。因此,“梨树模式”不仅是耕作制度的变革,还是耕作理念的革新。

思考我们脚下所站立的土地

在一块方方正正的试验田里,年近六旬的黑土地保护专家李保国稍显吃力地蹲下身体,抓起一把黑土,看了看成色,用手捻了捻,又靠近鼻子闻了闻。他身边的学生,也有样学样,跟着他仔细地观察黑土。

“我希望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有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对土地保持好奇。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所坚持的。我让我的学生不要只思考课题、项目、成绩,还要想想,我们脚下所站立的土地,在千万年的演变中,是怎样形成的,人类的活动又给它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思考会带领我们去探索自然更深层次的奥秘,让我们在专业领域中获得更宽广的天地。”李保国说。

同时,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专业领域中发扬工匠精神,追求科学真理。

中国农业大学名片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源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

1949年9月,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学校于1995年进入“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于2004年进入“985工程”建设高校行列,于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1年,学校的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9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披坚执锐、开拓创新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毅然扛起天下的保暖和安康。扎根曲周50年,一代代农科学子走进田间地头解民生、治学问,积极投身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终使千年盐碱滩变为大美米粮川,不断开创农业绿色发展新局。学校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就奔赴东北,助力开垦边疆。走向千家万户的乡村,农大人躬耕求实;走向智慧前沿的科技,农大人一丝不苟。几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建成了黑龙江建三江实验站、吉林梨树试验站、黑土地保护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基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树安走遍吴桥,成功研发“吨粮田”技术并在全国推广,赢得了“小麦王”的美誉;中国农业大学致力于创新育种技术,“农大108”玉米品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誉为“玉米第一品种”;中国农业大学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向科技之巅发起冲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农大人披坚执锐、开拓创新,积极响应扶贫号召,在希望的田野上奋楫争先,冲刺在脱贫一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农大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己任

田埂上的“教授团”

“这株油菜根深叶茂,是棵好苗子!”初冬时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带着学生来到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农户刘泉源的冬闲油菜田,一边查看幼苗长势,一边介绍“多功用”油菜的情况。

上述事例只是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荆楚行”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7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率先启动“乡村振兴荆楚行”这项活动以来,已有400余位教授、5000余名师生带着问题和技术走进湖北省17个地市州,为农户送去科技“及时雨”。

玉米团队、园艺团队、农机团队……随着教授团队不断地送技术,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隽青农场瓜果蔬菜的科技含量提高了,高产油菜、水果玉米、风味番茄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大型商超,供不应求。在专家团队的建议下,隽青农场还逐渐走上了种植、加工、文旅“三产”的发展道路,由此吸纳附近的村民就业,带动十里八乡的老百姓脱贫致富。

“了解农民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是我们农业类院校学生的责任,我们应当走在生产一线、活跃在生产一线、贡献在生产一线。”参加“乡村振兴荆楚行”的学生白宏宇表示,“我的收获很大,并在田间地头坚定了扎根农村的信念。”

解读:“乡村振兴荆楚行”的总体构想

通过“一位学校领导带领一个学院、一个业务部门和一个民主党派,组建一个工作专班,联系服务一个地市州”的组织方式,主动对接湖北省17个地市州,重点围绕水稻、油菜、柑橘、玉米、渔业、畜牧等种养殖湖北优势特色产业,瞄准湖北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领域,每年明确一个行动主题,精准设计重点实施内容,针对性地集中组织师生到湖北乡村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协调、学院对接、教师参与、学生响应”的科技服务工作新模式。

“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

在湖北荆门市、咸宁市、仙桃市、恩施建始县等地调研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带领团队推进当地高油酸油菜全产业链建设、推广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和轻简化栽培技术等。

在湖北荆州市、鄂州市、潜江市、天门市等地调研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带领团队推广新时期的“稻之道”,并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专家一起推动当地“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双水双绿”)的协同发展,重塑湖北“鱼米之乡”。

在湖北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等地调研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带领青年教师走向一线,亲近农村,并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特色食品开发等,开展项目推介、实施合作协议。

在湖北武汉市、黄冈市、襄阳市等地进行科技对接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关注非洲猪瘟防控、畜禽优质增效与绿色养殖等新技术,他表示,要助力畜禽产业提档升级,让农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甜头。

……

“‘乡村振兴荆楚行’活动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是几场简单的活动,而是学校‘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服务‘三农’的战略行动。”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表示。

华中农业大学名片

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是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

1979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社会科学等6个门类。其中,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标志性研究成果——“六个一”

提到华中农业大学,就不得不提“六个一”——“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颗豆”,这是人们对华中农业大学“十一五”以来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凝练概括。

“一枝花”——由傅廷栋院士团队改良和选育的杂交油菜花;“一株稻”——由张启发院士团队提出并研发的“绿色超级稻”;“一头猪”——由熊远著院士选育出来的瘦肉型猪新品种“杜湖猪”;“一支苗”——由陈焕春院士团队研究出来的一系列优质动物疫苗;“一棵树”——由邓秀新院士培育和改良的柑橘树;“一颗豆”——由谢从华教授研发的试管土豆生产技术。

“六个一”是中国农业科技相关领域或方向的标高线,代表了华中农业大学科学家的社会良心和“三农”情怀,为中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当然,除了“六个一”,华中农业大学还有很多重要成果:“一朵花”——转基因抗虫棉,“一篮菜”——名优绿色蔬菜, “一滴油”——生物柴油,“一个蛋”——蛋品加工,“一朵菇”——优质食用菌,“一片叶”——名优茶叶,“一条鱼”——名优水产,“一台机”——山地柑橘轨道运输机……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华中农业大学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基座,也引领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领域的璀璨明珠

为黄土高原上的苹果装上“中国芯”

“自从改种‘秦脆’苹果后,我家果园收益连年增加。今年每亩苹果能卖8万元,产量高的每亩能卖10万元。”2023年11月,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老庙镇聚丰苹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文庆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秦脆”苹果让他走上了致富路。

自建校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一直进行着苹果的选育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在原芜洲等果树专家的努力下,抗病性强、产量高、耐贮藏的苹果品种“秦冠”被成功培育,并在陕北及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秦冠”由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然而,无论是口感还是种植规模,“秦冠”都不如世界著名品种“富士”。为了更好地推广本土果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研究团队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按照“少组合、大群体”和“阶梯式选择”的育种思路,终于成功培育出了既有“秦冠”的丰产性,又兼具“富士”品质的新品种——“瑞阳”“瑞雪”“秦脆”,实现了苹果杂交育种的新突破。“秦脆”于2020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该品种萌芽率高,极耐贮藏,质地香脆,酸甜可口,适宜在全国各苹果优生区种植,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

品种是苹果产业更新换代的“芯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苹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种源创新、苹果产业全程机械化转型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扛起了为黄土高原上的苹果装上“中国芯”的重任,为黄土高原这一中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学校的智慧和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