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林业类大学,就是学种树?
作者: 溶月(整理)“林业类大学,是专门种树的大学吗?”
“那除了种树,这类大学还会什么呢?”
这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林业类大学,倾听林业类大学的故事。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小草的价值
2019年,北京林业大学成立“林翼”教育帮扶团。草业与草原学院副教授、现任科右前旗挂职副旗长王铁梅作为首批20名支教教师的一员来到了科右前旗,投身教育帮扶和野外基地选址工作。
发展草产业,草种质量和草业龙头企业是关键。王铁梅等专家针对草原区生态修复与人工草地建设的需求,先后在锡林郭勒草原区、呼伦贝尔草原区育成具有北京林业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林201”“北林202”抗寒高产优质苜蓿品种2个,并在科右前旗进行推广种植。另外,北京林业大学还发挥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社会平台优势,为当地引进多家草业龙头企业,并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推荐科右前旗草产业,由此提升了当地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带动了牧民增产增收。
2020年6月11日,北京林业大学与科右前旗签署校地共建基地协议。2022年10月,基地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成为全国首个林草过渡区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2023年8月,基地再次成功获批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小小的野外站成了国家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课题2项,其他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累计为当地引入帮扶资金超过500万元。
北京林业大学助力科右前旗草产业发展的故事生动表明:小草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小草的价值也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光彩!
北京林业大学名片
1952年,北京林学院在西山大觉寺建校,励志开创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绿色种子就此播下;1954年,北京林学院前往肖庄发展,全校师生造湖积山,践行初心;1960年,北京林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北林人更有底气,立大志做大事;1969年,北京林学院辗转南迁,搬至云南,但北林人脚步坚定,砥砺前行;1979年,北京林学院返京复校,回归肖庄,站稳脚跟,茁壮生长;1985年,北京林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紧跟时代脚步,逐浪而上,创新发展;1996年,北京林业大学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子心声
我在北京林业大学读林学专业,这一专业是北京林业大学极为特殊也极为平常的专业。特殊在,作为林业人,我们或许对林业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平常在,我们也不过是这么多拥有北林精神的学子中的一员而已。
我们的“装备”是带着刮痕的遮阳帽,是鞋底还残留着干了的泥土的登山鞋,是帽子里兴许还藏着一个小虫的“冲锋衣”……出门时,我们或带着冰凉又沉重的测量仪器,或背着裹着百余标本的标本夹,或扛着大大的图版……
学林后,我们格外关注校园内外的一草一木,知道春天玉簪悄悄冒出头来,迎春花开得艳丽无比;知道夏天墙上的五叶地锦绿得纯粹安宁;知道秋天的银杏因为什么散发着奇怪的味道;知道冬天薄房子旁的几株金银木依旧好看。学林后,我们对森林火灾更为痛心,对塞罕坝的奇迹更加感动。学林后,我们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山川,林业人的外业实习去往鹫峰,去往塞罕坝,去往帽儿山,林涛阵阵,鸟声啾啾,行于山林中,空手而来,满载而归……
我们专业流传着“艰苦奋斗林业人”的说法,可是当我努力地,想把这些挂着“艰苦”标签的记忆与身体上的劳累紧紧联系起来,去描述学习以来真正符合这“艰苦专业”的“艰苦”感受时,却发现在心头挂着的,是清晨山头的薄雾,是夕阳西下五彩的晚霞,是透过林窗的阳光,是丈量山河后心中满满的成就感。这个成就感置于心中,饱含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信念,饱含着“野草乔木皆余之珍宝”的尊崇。
学林,好似在心里开垦出了一座山,凿石挖土实在是累啊,但如今回看,只留下绿树成荫,松桂遍山;川流环绕,溪水流淌。北京林业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无不相同地拥有许多外业实习的机会,他们在外业实习中加深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能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扎龙保护区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东亚候鸟重要的繁殖地和关键的迁徙停歇地,不仅分布有鹤鹳类等濒危水鸟,也分布有群体数量庞大的雁鸭类、鸻鹬类等湿地水鸟,被誉为“鹤的故乡、鸟的乐园”。
多年来,东北林业大学邹红菲教授团队坚守在扎龙保护区一线,在鹤类多维研究、鸟类多样性考察、动植物监测、鹤类迁地保护、湿地生态长效补水等方面,开展了20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扎龙保护区以丹顶鹤等濒危鸟类为核心的湿地鸟类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科学管护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从2019年开始,邹红菲教授团队便联合校内学院,省内哈尔滨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等多家行业团队,承担了扎龙保护区第二期科学考察任务,完成了植被、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土壤动物、水生动物、昆虫、大型真菌、鹤类专项、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和景观保护成效评估等外业科学考察、内业数据整理、科学报告编写工作。科学考察成果于2022年底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
东北林业大学名片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的基础上建立的。1985年8月,东北林学院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林业工程获评A+,林学、风景园林学获评B+,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生态学获评B。
躬耕学术 溢彩流光
1978年至今,东北林业大学通过承担各级科研项目,研发产出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其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41项。这些重要项目的获奖,是对学校科研水平的肯定,但东林人更看重的是这些科技成果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些什么。
在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灾后重建中,东北林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与当地的科技人员共同合作,研究并应用了21项科研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8.69亿元。基于学校的特殊贡献,1998年,东北林业大学获得黑龙江省重大经济效益奖和省长特别奖。尤其是李坚筛选出的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和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为大兴安岭火灾减少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同时,熏蒸法还成为后来国际上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通用做法。因为看到了大兴安岭的火灾,所以李坚更加关注木材的阻燃问题。2000年,李坚带领的科研小组研发的新型木材阻燃剂FRW突破了国际上未能逾越的技术禁区,全面超越国际上的王牌产品。
2000年,李玉花从日本留学归国。当时,面对日方给出的月薪5万元人民币的高薪和国内给出的1700元人民币月薪,李玉花没有丝毫犹豫地带着苦心积累的300多份花卉资源回到祖国。经过10多年的科研攻关,李玉花终于让姹紫嫣红的寒地菊在百花落尽的北国10月绚丽绽放。这个项目不仅在国庆期间扮靓了龙江,还助力泰来农户脱贫致富。
2010年,谢延军选择回国的时候,英国人问他:“是我们给的条件不够好吗?”谢延军说:“我只想为我的祖国做点事情。”回国以后,他研发的木材单板功能化改良技术,可以使劣质木材的硬度、尺寸稳定性、耐腐朽性能等得到增强,从而使原本只能制作低端产品的木材华丽变身。2016年,他的项目在河北优林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这个可以让速生杨木变成优质“阔叶材”的项目为节约木材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东北林业大学的科技工作者正是用一颗赤子之心,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他们在本职岗位上辛勤奉献、顽强攻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诚朴雄伟,树木树人
用“科技竹”铺就致富路
春夏之交,黔北群山,绿波浩浩,一派生机。自多年前贵州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这里就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定点帮扶地区。
每年不出正月,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竹木组组长、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教授丁雨龙组建的“农技拜年专家团”就会在赤水、桐梓、正安等方竹资源丰富的县里忙活开来,手把手地培训当地的竹农。一年里,他们要往返10多次,比走亲戚跑得还勤。仅在桐梓县,像金孝方这样得到专家手把手指导的种植大户就有180余家。
这些南京来的教授之所以能让当地的老百姓信任,是因为专家团在当地建起了示范林。农户们亲眼看到专家种的竹子不仅产笋期缩短了,亩产还从40—50斤提高到了500—600斤。于是,农户纷纷种下了“致富林”。
有了竹子资源,就要培育相关的龙头企业,如此才能抓住农民增收致富的“牛鼻子”。
于是,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遵义桐之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当地龙头企业在专家团的重点打造下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流转土地,建起百万亩自主经营、农民共建的竹林基地,由此形成了“土地变身‘绿色工厂’,农民争当产业工人”的格局,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收。
竹笋产量上去了,但若只是将其做成笋干,销量是不会很好的,于是丁雨龙带着专家团进行调研后给桐梓县人民政府支招: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竹林,龙头企业投资造林并统购统销全县的竹笋,企业赚钱了,再投资建基础设施。此举一下子解决了竹笋的产、销问题,规模化经营也使竹笋产业链成为现实。
“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专家团还把方竹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竹业学术大会搬到桐梓县召开,邀请全国竹子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竹加工、竹旅游、竹文化领域的企业负责人等400余人相聚黔北,持续宣传当地竹产品,做大做靓当地竹产业,推动当地竹笋进入全国百姓的餐桌。
南京林业大学名片
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的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南京大学林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林学院)、金陵大学林学院为主体,合并成立南京林学院。学校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并入学校。学校1972年更名为南京林产工业学院;1983年恢复南京林学院名称;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林业工程、林学获评A+,风景园林学获评A-。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成果造福神州千万家
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百余年来,南林人不但为祖国添了一抹抹绿色,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创造了一个个产业奇迹,造福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王明庥院士打破“杨树造林只能在黄河之北”的铁律,于20世纪70年代,带领团队在森林资源稀少的苏北进行杨树的育种和栽培。后来,一排排高耸挺拔、枝繁叶茂的杨树,不仅锁住了风沙、美化了环境,还为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1995年,张齐生院士提出了“竹木复合结构是科学、合理利用竹材资源的有效途径”的科学论断。他运用合板结构理论,取竹木之长,又避竹木之短,把竹子和木材按一定的比例做成竹木复合板,为各种高性价比竹木复合结构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今,竹木复合板被广泛运用于集装箱底板、客货车厢底板和混凝土模板等,并得到国内几十家企业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