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青春亦是风景
作者: 树知许十七岁时的我特别喜欢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一度以为,风景要足够绚丽、足够浪漫,这样才能充当一块块能够拼成完美生活的拼图碎片。而我平淡的青春就是那块有瑕疵的拼图碎片。更多的时候,平凡的我总是倚靠在这座名为青春的石桥上,守望着他人璀璨夺目的光亮,任凭心中的期盼、艳羡随风而去。是小余告诉我,风景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每个人的风景都有独一无二的美。
选科之后,我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班级。开学之前,我加入了新班级学生自发组建的班群。面对着全然陌生的同学,说不紧张是假的。我搜肠刮肚地想着合适的开场白,还没等我想出个所以然来,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句“欢迎欢迎”,两个可爱的卡通表情包紧随其后,消解了我心底的紧张和尴尬,我也趁机发了个“大家好”的表情包。缓过神后,我定睛一看:这个同学的头像,怎么那么像我喜欢的动漫角色“毛利兰”呢?
我点进她的主页一看,发现她真的和我一样喜欢同一个角色——我向来十分欣赏毛利兰的勇气、温柔与坚强。于是,我果断地向她发送了好友申请。就这样,我和小余成了相谈甚欢的“网友”,一根网线情牵快三个月的情谊。开学后,我们正式“面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执手相看泪眼”。
每个周末,在不用担心学校管控手机的日子里,我和小余都会窝在公园的角落里,快乐地分享着各自在网络上“搜刮”的美图。小余还给我展示了她给各种动漫“周边”拍摄的照片,大方地向我传授了许多拍照技巧。原来,光是一个徽章就有各种各样的拍照方法,还可以把徽章带到草坪上、花丛中、长椅上,与自然合影。
我们就此约定,在之后的每个假期里,我们都要带上各自的“周边”,一起去各地打卡留念。
说着说着,小余忽然灵机一动:“要不我们今天先互相给对方拍照吧!”
“可是我不会打扮,也不太会给人拍照……”我忐忑地挠了挠头。
“没关系,我之前也不习惯拍照,多试几次就会了!除了给对方拍照,我们也可以单纯拍拍风景,像日出、日落什么的都很美好。”小余对着我笑了笑以示鼓励,我也就不好再拒绝了。
但没过多久,我就因为自己的拍照水平比小余差很多而倍感失落。我一直都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面对镜头里的拍摄对象,我怎么吹毛求疵都嫌不够。这要追溯到我几年前的一次出游。那时,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旅行,大家都随心所欲地互相拍照。等到我回家翻看照片时,才发现每张照片里的我刘海都在到处乱飞,为此,我闷闷不乐了好几个星期。从此之后,我便染上了“吹毛求疵”的毛病。
此时,镜头里的人是擅长拍照的小余,我便更加在意拍摄效果了。我一点点地琢磨着人像摄影的技巧,研究着光线和构图。渐渐地,我感受不到拍照的快乐,为一次次重复拍摄不完美的照片而感到苦恼,同时羡慕小余随手一拍就能拍出“大片”。
这时,小余突然对我说:“我觉得你拍得挺好的啊,我们又不是专业摄影师,而且,就算拍得没有那么好看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忍不住问道:“不好看的照片有意义吗?”
“为什么没有?拍照的意义不就是为我们的时光留下印记吗?”小余反问我,又继续说道,“看到一张自己开怀大笑的照片,我们会想起那天大笑的原因,或许是遇上难得的好天气,或许是好不容易抢到了限定的‘周边’,或许是和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照片只是我们用来记录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的一个载体而已。”
她一边说着,一边翻找着自己的手机相册,然后将手机递到了我面前:“你看!这张是我之前抓拍你的照片,虽然你的刘海被风吹乱了,但是我觉得你笑得真好看,很有感染力!”
我看着她手机屏幕上的我:脸还是那张平凡的脸,却因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而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彩,甚至让我忽略了那被风吹得乱糟糟的刘海。
是啊,拍照技巧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必需品,我总是习惯性地关注照片的构图是否完美、照片里的人是否精致,却忽略了拍照的本质就是去记录生活中的鲜活瞬间。生活本就是不完美的,但我们所过的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风景。
我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举起手机冲着小余摇了摇:“那我们一起自拍一张吧,我们都没有合照呢!”
小余和我各自在脸颊旁比了一个“C”,两个人合起来就是一个爱心。我保存好照片,拉着小余的手,一起跑去寻找新的风景。
其实,正如卞之琳的《断章》所写,看风景的人会被别人当作风景,我朴素的笑容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平淡的青春里也有特别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