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求学记·古韵今风探沈阳
作者: 潘丽娜 陈琛这座城,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的发祥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又地处有“共和国长子”之誉的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穿越历史长廊,拥抱现代风华,古韵与今风交融,结合得恰如其分——这就是今天的沈阳,等你前来探索。
古韵沈阳
初遇沈阳,便可见明代、清代时期的宫殿,在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中,别有一番韵味。
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沈阳后,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也就是现在的沈阳故宫。之后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至今沈阳还有各种以“盛京”命名的文化遗迹,其中,盛京三陵——永陵、昭陵和福陵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来到沈阳,沈阳故宫是不可不去的景点,它是我国现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为清朝初期的皇宫。其规模虽然小于北京故宫,但是拥有众多精美的建筑:金龙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万字炕、口袋房”的清宁宫,古朴典雅的文溯阁……“宫高殿低”的建筑风格让我大饱眼福。每逢节日,沈阳故宫城墙外总会有“宫廷戏”上演,让市民感受过去皇家朝会、百官朝贺的氛围,还可以看满族特色祭祀实物,体会满族风情。
铭记悲痛
沈阳故宫南侧还有一座著名建筑——张氏帅府,素有“一座大帅府,半部民国史”的美誉。作为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办公官邸,张氏帅府青砖小楼,朱廊洋墙,浓荫遮阳,让人感到清爽惬意至极。这里曾是东北的政治中心,张学良“改旗易帜”,从一定程度上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霸占东北的野心。岁月的痕迹落在台阶上、灰墙上,留给后人的是对这段历史的深思。
九一八事变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伤痛,我们要铭记这段悲伤的历史,清晰地知道战争的硝烟是如何点燃的,居安思危。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沈阳军事博物馆里,有着沈阳的抗战精神和军事发展的翔实记录,馆内的资料字字泣血,展示的历史旧照令人悲痛。如今硝烟不再,当人们漫步于沈阳街头,那红墙黄瓦的故宫、松柏成荫的盛京三陵、屹然挺立的九一八纪念碑,依旧在诉说着这个城市风雨坎坷却傲然向前的沧桑历程。
长子情怀
除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沈阳还有融入生活中的工业气息。东北有“共和国长子”这一美誉,而沈阳作为东北三省之一辽宁省的省会城市,更是“长子情怀”的浓缩之地,这背后有着动人的历史和绵延至今的精神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沈阳便转动起了自己的工业机器,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务实奋斗的精神浸润着这片土地,成为沈阳人的精神特质。我有幸参观了沈阳市工业博物馆、沈阳铸造博物馆和沈阳航空博物馆,从老式缝纫机、蒸汽机到发动机、汽车、民用飞机、战斗机等,这些带着时间痕迹的展品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沈阳在我国重工业、铸造业、航空工业等方面的“长子”担当。
繁华商业城,浓情文化地
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今天的沈阳,还是东北最大的商业城市,有着“坐沈阳买天下、坐沈阳卖天下”的美名。
来到沈阳,你可不能错过老字号的中街、太原街、三好街和五爱市场,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让你一觑沈阳的现代繁华。中街历史悠久,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老字号店堂述说着沈阳的商业史,大型商场和充满美食的小胡同则彰显着沈阳的现代气息;三好街是“中国电脑软件城”,五爱市场是著名的批发市场。总之,在沈阳你绝对不会为无处购物发愁!
作为辽宁省的文化中心,沈阳还有着灿烂的文化,如果你想感受正宗东北味儿的话,来沈阳那就是来对了。一定不能错过东北传统曲艺,如走进剧院欣赏二人转,便可收获一番乐趣。
在饮食方面,沈阳依旧留存有诸多清代饮食文化,包括满族饮食文化及清朝宫廷饮食文化,以满汉全席为典型代表。同时,沈阳也保留有十分完整的辽菜体系,还有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味小吃,如朝鲜族西塔大冷面、朝鲜族打糕、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杨家吊炉饼、沈阳回头、马家烧卖和那家馆白肉血肠……当然,最为沈阳人津津乐道的还数老雪啤酒和鸡架,沈阳人对鸡架的口味十分挑剔,不是随随便便应付,而是通过奇思妙想把鸡架做出多种口味来。沈阳人豪迈热情,一顿烧烤啤酒唠嗑之后,大家便都是好朋友、铁哥们。
古韵今风,在沈阳交融,它的历史文化带给我深刻的记忆,它的家国情怀教会我担当和踏实奋斗,它的商业和艺术气息让我开阔视野、豁达成长。这就是沈阳,在东北等你。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是公认的沈阳地区最好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始终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以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在文化救国、工业报国、产业兴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文化品格。
说起东大,自然要先说一说它那踏实厚重的学术氛围。东大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此外,学校的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数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在东大,只要你想要前进,东大都会为你提供足够宽敞的平台。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多数大类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按照申报的志愿及第一学年总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在所属大类内进行专业分流。学校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给本科生——“两院”院士亲自为本科生授课;学校联合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培养本科生……
东大学子刻苦钻研,求真求实。我们会定期举办读书沙龙,一起分享好的书籍和读书感悟,在书籍中感受心灵的洗礼;北广场的英语角,曾有一千多位同学同时在这里伴着晨光练习英语,读书声随风飘扬在校园里,格外动听;冶金馆与采矿馆的中心考场让人既爱又恨,每到考试周这里就会变成“低气压场”,想要轻松地走进考场,那就要在平时认真学习啦!
但如果你把东大当作一个迂腐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东大里的社团活动同样多姿多彩,如果你想要交更多的朋友,我们有荧光夜跑、素质拓展、真人CS等一系列活动,你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挚友。
漫步于东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为东大的爱国主义传统而骄傲。1923年东大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下应运而生,广招良师,储备人才。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英才荟萃,俊彦云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效力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东大从创办之初,便坚定了爱国的信念。各种爱国运动中,东大学子都走在了最前沿,闯枪林、吞硝烟、赴国难、反内战。
徜徉于东大发展历程的璀璨画廊中,我为东大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全国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助推了东大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的成功、中国第一个CAIDA监测点、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的成立、中国首个足球机器人金牌、中国第一台全身CT机的研制、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开辟了东大“产学研”结合与服务社会的创新之路;同时,东大培养出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们更是丰富着东大的历史,延续着东大的精神,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刘长春、中国赴北极考察第一人——冯简教授、中国设计小高炉第一人——靳树梁院士……谱写了东大在各个时期努力上进、报效国家的不朽乐章。
身前是风雪,身后是辉煌,东大人将追随先辈的足迹,不懈努力,坚持前行。
中国医科大学
作为沈阳唯一的国字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中医大”)来头不小:它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医学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也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中医大虽然不是“985 工程”“211工程”院校,但在业界的声誉很高,在东北地区的名气也很大,报考性价比较高。
“红医摇篮”
中医大有着光辉的历史,被誉为“红医摇篮”。细数起来,其前身可以追溯到 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学校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
“红医摇篮”名不虚传,建校至今共培养了30多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出自中医大。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包括国家卫生部正副部长1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100余位,将军40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
在中医大的学习生活
中医大的老校区位于沈阳市中心,始建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高楼耸立的闹市区中,老校区就像一位承载着知识的慈爱长者。老校区内还有中医大附属一院门诊楼,大楼底部为中医大附属一院旧址,二楼以上则为现代化医院,新旧风格融为一体,颇有一番韵味。
从校门口一进来,便可看到中医大礼堂,是十分典型的古典建筑风格,斑驳的红砖外墙、锈迹斑斑的扶手无不昭示着它的年代感。每年毕业季,中医大学子都会来这里拍毕业照,向老校区和老前辈们致敬。
中医大拥有非常多优秀知名的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他们会用丰富的临床经历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们带来别开生面的医学和人生课。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李巍巍老师,她讲课风趣幽默,会用十分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产科病房里的人情冷暖,她讲的生动的病例是我们学习临床知识最好的“药引子”。
中医大拥有数量排在全国前列的“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数字化的组胚标本和病理标本库、精致的局部解剖标本库,还有实验动物部供我们日常学习。
我在中医大学到的最宝贵的知识,便是一名医者应当有的职业素养。“技术优良”始终是中医大人的职业目标。晚上十点,中医大的自习室、图书馆里总是坐满了人,我每天都要早早去找一个方便查阅书籍的位置,“蓝色生死恋”(医学类书籍封面为蓝色,故有此别称)常伴我左右。晚自习之后,环校马路的路灯下、宿舍走廊里、学生街的长椅上,时常可以看到捧书背诵的中医大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夏日凉亭里除了回荡着声声蛙鸣,还有“锁中六,腋中八,肩胛十肋查”“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的诵读声;我会在实验室里研究听诊器、叩诊锤、注射器等手术器械,苦练腹腔注射、蛙心灌注、颈动脉插管等技能,或者在临床技能模拟中心与模拟人四目相对,消毒、铺巾、缝合、采血样样利索……这就是我在中医大学习到的专业基本功。
当然,除了专业技能,中医大人还会学习多项体育技能,以便日后能够有饱满的精力投入临床工作。足球、长跑、短跑、羽毛球等都是中医大人的强项,在市运动会上,甚至连警察学院的学生都会输给中医大人。课余时间,我在学校找到了同样喜欢轮滑、跑步、瑜伽的小伙伴,大家一起练习,青春的朝气便藏进了最深的记忆里。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以下简称“辽大”)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辽大起源于 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专门商科高校。直到今天,商科专业依然是辽大的王牌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应用经济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辽大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同时也是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13所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