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0月

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明清时期,故宫被称为“紫禁城”。可如今,在大众的称谓里,已鲜有“紫禁城”这个称呼。那么,“紫禁城”是何时被“故宫”取代的呢?这一切要从故宫博物院的成立说起。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宣统皇帝被迫宣告退位,清朝宣告灭亡,紫禁城也不再作为皇宫,原清室产业大多归为国有。但是民国初年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各地都有盗卖文物的现象,因此,在有识之士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保护文物、成立博物院提上了日程。

那时,北洋政府在紫禁城的武英殿、文华殿等外朝区域开辟展厅,成立古物陈列所,但根据之前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及其亲眷仍暂居紫禁城内廷,因此博物院的建设工作一直难以推动。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仪及其眷属被逐出宫,紫禁城彻底成为“故宫”(即过去的皇宫),新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才得以全盘清点故宫的文物和财产。

1925年10月10日,以清宫内廷——紫禁城北部区域为主要馆址的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并全面对外开放,那些汇聚古代建筑艺术精华的宫殿建筑群、皇宫内廷,以及深藏于宫中的文物瑰宝,都得以呈现在普通民众面前。开放日当天,观者如堵,万人空巷,“故宫”一词也广泛走进普通民众的心中。

从世人难以涉足的皇家紫禁城到普通百姓皆可参观游览的故宫博物院,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其中走向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以及无数前辈先贤的努力,都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时间开始的地方

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人们便开始探索与测量时间,并由此发明了一系列精度越来越高的计时器具。

但是,直到19世纪,世界各地在时间的确定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给交通、通信等系统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困扰。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一位法官判决一名提请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原因是这名提请人没有准时到庭。2分钟后,那人到庭,他说,按照他家乡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这件事促使英国政府决定统一全国各地的时间。

1884年10月13日,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将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规定为经度的本初子午线,作为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以格林尼治时间(即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的平太阳时)为世界标准时间。自此,全球有了统一的时间,世界也诞生了新的秩序。

然而,人们逐渐发现,格林尼治时间并不是完美的时间标准,因为它是以地球自转速度为基础来计算时间的,而地球的自转速度是不均匀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时间就会有误差。基于此,在1979年末举行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人们决定用“协调世界时”取代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时间。协调世界时是经过平太阳时、地轴运动修正后的新时标以及世界各地的原子钟的综合精算而确定的,是现在全球通用的时间标准。

如今,尽管格林尼治时间已不再作为全球标准时间,但一些国际事件仍会使用格林尼治时间来记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