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刻,你谈起你的专业时眼里有光

与大学专业的邂逅是一次冒险,一场狩猎,更是一次将其“内化”的历练。在这个冒险故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彼此,收获记忆,并渐次成长。在那些上早八、开组会、“肝”论文的日子里,逐渐发现专业的价值,眼中的光芒日趋坚定……

本期,我们来聊聊不同专业的学子心目中的高光时刻吧!

我们的研究比较偏医疗仪器和脑电信号方面。像帕金森这种疾病,将治疗的刺激器植入后,病人就不抖动了,时间久了病人就可以正常生活。以前学电子信息这类知识不知道能干什么,现在发现自己的专业可以治病救人、服务社会,很满足。

以前不那么喜欢医学,是因为要早起、要背书、要考试。现在很喜欢,是因为感觉到作为医生被信赖、被认可、被肯定。2020年我作为一名抗疫医生进入隔离病房,深刻地意识到这个职业最重要的是责任感。神圣崇高,庄严而不可亵渎是对医学最好的诠释。“医学是对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医学本质上就是帮助别人,所能做的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愿我们都能不忘学医之初心,恪守行医之使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提出需求,不断解决需求的专业(虽然我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实现的)。简单的0和1可以构造出许多神奇的功能,从刚入门打出第一行“Hello world”到现在很火的AI(人工智能),这完成一个个新挑战的时刻,就是我对专业最认同的时刻。

这个专业有时挺让人头大的,理不清思路、找不到逻辑关系让人容易迷茫,但我还是很高兴能成为一名劈波斩浪的数学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在参加数学建模国赛的时候,第一次将所学的抽象数学理论付诸实践,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让我大大加深了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热爱与认可。在当助教辅导其他专业选修数学课程的本科生时,看到很多人在期末反馈中提到,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他们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在专业应用上的重要性,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作用,倍有成就感。

掐指算算,我已经接触英语十几年了。大学里阴差阳错被分到英语专业,再到现在读研,似乎是英语选择了我,而非我主动选择走上这条路。语言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是一门学习许久、已经十分熟悉的语言,缺乏新鲜感的学习,不由得让人心生厌倦。但就在某一天,我坐在图书馆的一角捧着英文原版的《1984》,发觉自己竟也能读懂七七八八了,那一刻,那种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的滋味现在想来还能让我品咂良久。在那以后,英语在我的世界里重新又鲜活起来——翻译山区孩子写的小诗并收到纪念品,舞台上排练《Romeo and Juliet》,还有考研时在寒冷的冬夜裹着被子读《简·爱》,像书里的简·爱一样坐在乡舍的火炉旁读书,我分享着她脑海里对自己未来的想象,为自己与一个19世纪的英国女性共情而感到不可思议……这一个个瞬间就像脚步一般,标记着我来时的路。我想,正是因为这些瞬间,我可以有底气地说,这条路,我走得很开心!

网上有太多人不赞同选择俄语专业,因为俄语的语法和英语迥乎不同,初学难度很大,俄语专业还是就业冷门专业。大一时,早八练习俄语听说读写的惯例令我感觉有些枯燥乏味,但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我发现自己的语言水平渐渐提高,也着实为自己感到欣慰。外语专业不仅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帮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将视野投向整个世界。在莫斯科当交换生时,我向俄罗斯学生介绍了中国传统书法,为红场的自由行游客充当翻译和导游,在普希金雕像下为行人朗诵双语诗歌。能够为跨文化交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看似“自由而无用”的俄语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即使日后没有机会从事俄语相关行业,我也会汲取俄语文学的养分,“俄罗斯性格”与“俄罗斯精神”也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回国前,俄罗斯海关工作人员夸我俄语口语流利,我想终于能够自信满满地说一句“Здравствуйте, мир”(你好,世界)了。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认同感,是在一次方法论的课程上,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一种“醒来”的感觉。具体的场景如今已经忘记了,只记得老师说“如果文学只是用来铺排夸饰,歌功颂德,那文学的独特性在哪里呢?文学的意义在哪里呢?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不就是因为文字对灵魂的触动与超越么”。的确,单纯的文学阅读是最能与生命体验相结合的,文学中总是有着人类最纯真最凝练也最动人的情感。“此时结念同所怀”,是千古的知音了。

曾经有同学问起我的专业时,他们的表现往往不同。起初是有点惊讶,接着是有些佩服与同情。我也曾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过一刻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十分认同?我想可能是做田野调查时,感受那过去与现实交汇的时刻;在村子中的庙宇里访问碑刻时,将一个又一个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小人物活灵活现地复原出来的一瞬。过去那数千年的长河,湮没了不知多少人事与传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找到被掩埋在历史中的那一角残画。通过这一角、这一人、这一庙,结合无数的史料,进行复原。就如同时空的穿越者,在建构中仿佛看到了过去所重现的一切。历史当然不尽真实,但这追溯的过程又何尝不尽浪漫呢?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上哲学导论课时老师的一段话,那是我对哲学痴迷的开始。当时他说:“如果有一天智慧女神来到我的面前,左手握着智慧,右手握着对智慧矢志不渝的爱。那我会毫不犹豫地虔诚触碰她的右手。”

我学的是陶瓷考古方向,上学期有幸去瓷窑遗址实习,得以亲手触摸和拼对瓷片。说实话,拼对过程非常无聊,就是持续地机械式试错,从上百袋各种器型混杂的碎瓷片中找出一件器物的碎片并拼对复原,真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是当我根据釉色、部位形状、断面等线索真的一点点地把瓷片找出来拼对成器时,那种成就感是溢于言表的!拼成后,除了欣赏器型和釉色,我其实最喜欢观察器物的制作痕迹,那是千百年前窑工留下的直接线索,可能是一圈一圈的轮制痕迹,也可能是多次施釉的层次叠压,还可能是为了让贴花紧贴在器物内壁而用手顶出的凹窝……通过制作痕迹我们可以感知其制作方法和工序技艺,仿佛能看到窑工制作它时的场景,能感受到窑场当时的井然有序又热火朝天。当时的场景就这样通过器物,和现在的我产生了联系,我触摸到的不仅仅是瓷片,更是我对这个专业最有认同感的时刻!

学习社会工作的五年来,我对专业的认同感与日俱增。我们会在课上认识弱势群体,并学习如何去服务他们,日渐将自己的人生与助人这项事务联系在一起。我先后去过香港的社区服务中心、上海的三甲儿童医院、云南的贫困县做过累计近1000个小时的社会工作实务,我接触的服务对象们艰难的生存处境、有限的资源、在社会上几近于零的声音,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专业也有边界,时常让我感到无助和迷茫,但我遇到了很多真心热爱社会工作行业并踏实耕耘的前辈和同事,他们的坚持和扎实的专业能力让我看到了社会上还有一个学科、一个行业能够真正地关心那些社会上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群体,能通过社会服务给他们带来些微改变。我很庆幸我遇到了这个专业,它教我慢慢学习自爱和爱人,这是一辈子的功课,社会工作专业让我找到了一条自认为正确的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