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冷了很多年的专业(一)
还记得2020年夏天在网络上爆火的那个考古女孩钟芳蓉吗?2024年夏天,她因为位列石窟考古岗位面试第一名,即将前往敦煌研究院工作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钟芳蓉的选择,当时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钟芳蓉真正到了北大之后会后悔,后悔自己那么好的高考成绩居然选了考古学专业。对于自己的突然走红,钟芳蓉很清醒,“主要因为我是留守儿童,还能考上北大,又报了一个完全不赚钱的考古(学)专业”。而对于他人的质疑,钟芳蓉没有过多地回应,只是在4年后用自己的选择给出了答案。
在人人为热门专业挤破门槛的时候,总还是有一些人默默地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当大多数学科试图授你以社会生存技能的时候,总还是有一些专业希望教你热爱和慎独,永远保持一颗认识世界的好奇心。
本期我们将介绍两个“高冷”(关注度高、报考度冷)专业的代表:考古学和天文学。
考古学:田野里出学问
“下工地”去实习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如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专业。
这些实物资料多埋藏在地下,需要通过发掘、鉴定、分类等复杂的工作,才可能得以较为系统、完整地收集起来。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和发掘。
考古界习惯把开挖的遗址称为“工地”。根据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学方案,每届学生到了大三,都要“下工地”实习一个学期——这是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宿白先生亲自制定的,也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自1957年开展田野实习以来的传统。大三一整个学期的实习被称为“大实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实习”。无论怎样的实习,考古工作都是乏味和重复的,需要极大的细致和耐心。
钟芳蓉说,在外实习,白天六七点钟起床做事,晚上做总结,很辛苦。对于女生来说,“下工地”也不能有任何打扮,美甲、裙子、首饰,这些会在“挖土”时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她详细讲述了2023年的暑假在洛阳龙门石窟实习时的工作:几大蛇皮袋的陶片,倒出来,按照时代分,时代下面按照陶质陶色分,红色、灰色、黑色,等等。分完颜色,还要观察陶片的纹饰,再按照陶片的大、中、小,把可以拼在一起的陶片拼好。分出来的一堆堆陶片,还要称重量,做统计,把里面能辨认出器型的、具有时代典型特征的挑出来,再次统计,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在陶片上面写上单位堆积号,后面还有绘图、写器物卡片,等等。
——《她是钟芳蓉,不只是那个“考古女孩”》,news.china.com 2024-09-09
如果只是觉得好玩有意思,最好还要想想自己能不能适应这种生活,能不能吃这种苦,再考虑报考的问题。
考古与盗墓,那是深仇大恨的关系
关于考古和盗墓的关系,钟芳蓉非常郑重地在微博上公开说过:那是深仇大恨的关系,盗墓对考古是致命的打击,极大地破坏了文物的历史价值。
1.发掘的启动:被动VS主动
考古工作中,对于墓葬的发掘绝大部分都是被动的。发掘主要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墓葬已经被盗墓贼挖了,为最大限度保护墓葬的信息,才会进行挖掘,典型如2011年海昏侯墓的挖掘。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程建设之前,为保护地下的文化遗存,也要先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典型如西安的各条地铁建设,最忙的可能不是工程队,而是文物局和考古队。
考古工作者极少对墓葬进行主动发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土文物很难得到完好的保护。比如兵马俑,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因为保护技术跟不上,才变成现在这种灰色。对于墓葬来说,不挖才是最好的保护。
2.发掘的过程:过程第一VS越快越好
考古是个过程第一的科学,所有的发掘必须遵循科学的流程。比起挖出什么东西,怎么挖才是最重要的。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都是一层一层地往下挖,上一层没做完,绝对不允许去挖下一层,这样才能保证出土文物时代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在清理每一件出土文物时,都必须记录文物的各种信息,如从哪挖出来的,哪一层的,同一层还有啥,怎么摆放的……这些看似没啥用的信息,都有可能成为后续研究中的重要线索。
以考古人员对海昏侯墓的发掘为例。从2011年的4月开始对墓地进行勘探,直到2015年11月4日,官方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公众和媒体公开,时间过去了4年多。考古完成了吗?还远远没有。截至2016年初,海昏侯墓共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还有数量颇丰的文物未被发掘。
而对于盗墓者来说,盗挖自然是越快越好。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晚去一步,海昏侯墓被盗挖,现场将会是怎样的一片狼藉。
3.对出土文物的态度:有没有历史价值VS值不值钱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出土文物所蕴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宝贝。文物出土之后,还要对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和解读,慢慢研究其背后的信息。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发掘之后不去好好研究出土的文物,考古就失去了意义。但在盗墓贼眼里,能卖出去价钱的才是宝物,其他的全都不顾,壁画随随便便破坏;简帛、丝绸等因为空气进入而被氧化,迅速变成一堆烂泥;太大的文物带不走就砸碎了再带!
4.工作对象:古人的一切VS墓葬
墓葬、城市和宫殿遗址、砖窑瓷窑各种窑址、各种造像、古代沉船等,所有跟古人活动有关的东西都是考古工作的对象。但盗墓贼的工作对象主要就是古人的墓葬。
这是一个不纯粹的人文学科
发掘工作不是时时都有,考古工作者很重要的另一项工作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分类以及解读。比如,文物真伪的鉴定,该文物于何时生产距今多少年,等等。以前这类信息都是凭考古专家的经验积累,采用对比花纹、看锈斑等肉眼观察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在考古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引入高端科学设备和科技手段。在考古年代测定中,利用碳-14法已经是广为人知。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在范围较大的区域内获取古代遗存的各种数据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人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仅在长江口地区就发现了500多艘不同历史时期的沉船。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等种种高科技手段,能够保证不破坏文物而确定其化学成分。
因此,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中国通史及各种专门史课程,还要学习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玉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画杂项等各类文物最基本的鉴定和保护技能。年代测定、成分分析等科技考古知识,CAD建模、PS、全景制图软件等技能,也是学习内容之一。可见,考古学并不是纯粹的人文学科。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是人文院系中唯一需要学高等数学的学院。
【西北大学】坐落在古都西安的西北大学在考古学研究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学校的考古学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学组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研究特色,在西北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早期周秦文化研究、古代游牧文化研究、历代长城综合研究、佛教考古研究、科技考古研究以及文物分析、土遗址保护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特点。
天文学:不仅仅是夜观天象
繁星和宇宙让无数人着迷。“世界上唯有两件东西能够长久地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迷人的星空作为一种最高的美来深深地赞叹。
天文学常被称为最有诗意的科学。喜欢天文学并不难,因为它的魅力足以让你“一见钟情”,难的是真正的学习。如果你因为天文学自带的浪漫光环而想要报考天文学专业,那么你一定要清楚,天文学的学习,并不是你想的那样浪漫。它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枯燥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苟利军这样说:“很多学生因为兴趣而来,但在学习中却发现与自己想象中差别很大,有的中途转了专业,有的在毕业时转做了其他工作。”而1998年,当苟利军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本科毕业时,全班15个同学,只有3个继续留下来从事天文学研究。
观测星空前,
你有一大堆的数学题和物理题要刷
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电影电视里的天文学家似乎都是与望远镜生活在一起,日复一日地在夜幕降临之后仰观星河、记录数据。但事实上,大多数的天文学家观星的时间并不长。一年的大部分日子里,天文学家们的工作是把望远镜观测所得的原始数据处理成能被解读的有用数据。
天文学专业的学习,当然很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天文观测设备开展天文观测的动手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天文学专业学生大一、大二的学习课程主要是数理基础课程,到了大三之后才更多地接触到了天文方面的专业知识。
枯燥的课程来一组——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本科专业的部分课程:微积分I、微积分II、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力学、电磁学、热学、普通物理实验AI、普通物理实验AII、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I(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法II(偏微分方程)、球面天文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事实上,天文学专业学生大一大二的课程与物理学专业学生几乎没什么差别。由于目前物理学的最前沿领域中很大一部分,比如中微子、宇宙加速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等研究,都与天文学、空间科学密不可分,因此很多高校将天文学与物理学放在同一个学院中,或者是在物理系中设立与天文学相关的专业方向。
此外,计算机是天文学数据处理和理论计算的主要工具,学习天文学的学生必须对计算机操作感兴趣并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重视国际交流是天文学领域的一大特色,许多天文学核心期刊都以英文出版,因此要在天文学领域有所作为,良好的英文交流、写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选择报考这个专业之前,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两个问题:
自己对天文的兴趣到底什么程度?
天文对自己来说是兴趣还是职业?
如果你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对星空观测感兴趣,那么继续做一个天文爱好者就很好。如果你依然对天文学保持浓厚的兴趣,依然被天体物理学研究中那种能够通过事物表面看到其背后运行机制的感觉着迷,并认为自己具备或者通过培养具备以上能力,愿意加入这个队伍,那可以考虑把天文学作为报考目标。
即便感兴趣,就业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科毕业后,有志于从事天文研究的学生,必须继续深造。可以说,做天文研究一般都要以博士为起点,本科只是学了点皮毛而已。如果要从事天文科普或教育,那么本科生、硕士生都可以。随着我国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深入,各种天文场馆、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天文学方面的投入,都使得天文学人才的需求在增加。相对来说,做科普或教育还是比较有趣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毕业生可以考虑。但总的来说,无论是继续做科研,还是做科普或教育,收入都肯定比不上热门专业的。
虽然感兴趣的人多,但天文学一直属于招生比较高冷的专业。2012年之前,仅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招收天文学本科生,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不到150人。近年来,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云南大学等双一流大学以及西华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等师范类院校纷纷加入天文学招生行列。有些院校是直接招天文学专业学生,有些则是以大类进行招生,进校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按专业方向进行分流。
当然,即使是这样,本科阶段天文学专业的招生仍然很少。还有不少高校是将天文学与物理学放在同一个院系中,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才专门设立天文学方向。因此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先报读物理学专业。
和主动选择考古学的钟芳蓉不一样,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如果不小心被录取到冷门专业,心里可能是拔凉拔凉的。但少有人走的路,可能不好走,未必无出路;高处虽不胜寒,却能一览众山小!把专业简单地根据“冷”“热”来做选择,或许会错过真正适合你的专业。在最后做出选择之前,还请你多多了解专业,多多了解自己。欢迎继续关注下一期另一组冷门专业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