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这些职业肩负重任!
作者: 空谷飞音2024年9月6日16时20分,第11号超强台风“摩羯”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地区登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地区的最强秋台风。此次超强台风过境时间长,对海南省造成了灾难性破坏,该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陡增、海水漫灌、城市内涝,交通、电力、通讯、饮水、燃气、油料中断,农田被毁、厂房被掀、房屋倒塌,大量树木倒伏,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而第13号台风“贝碧嘉”的威力同样不可小觑,2024年9月16日7时30分前后,“贝碧嘉”在上海市浦东临港新城登陆,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市的最强台风,给浦东、奉贤、闵行、青浦等地区带来了强风暴雨,同样造成大量树木倒伏,部分地区断电,河流水位猛涨等灾害,严重影响水陆交通出行和居民日常生产生活。
面对此等不可抗的自然灾害,我们该如何应对?
面对台风灾害,提前预测至为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有7个左右台风在我国登陆,受台风活动影响的范围大,台风造成的损失严重。而提升海洋监测预警能力,准确预报台风路径,是降低台风造成财产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方法。这要求我们积极采用科技创新手段应对台风灾害挑战,以此减少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推动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
福建气象亮出硬核算法黑科技
“31℃!比7月常年平均海温偏高2℃。”这是2024年7月24日8时台湾以东洋面海表面的最高温度,此时海洋中积蓄了大量热量,为台风“格美”迅速增强为超强台风提供了有利海洋热力环境。
7月初,当获取7月下旬将有台风生成这一预测信息后,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立即联合复旦大学开展过岛台风外场科学试验,在台湾以东洋面布放8套海气界面浮标,实时获取台风中心附近风向、风速、气压、海温等数据,为预报台风“格美”的强度和路径提供了重要研判依据。
此外,福建省气象局研发的优选概率权重法台风路径预报(FJOP)方法,被列为全国台风客观预报推荐产品;同时升级极速外推定量降水预报产品,利用降水分级最优化权重技术、OTS(Optimal Threat Score,福建最优TS评分)算法以及其他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最优融合改进,用于台风短临强降水预报和暴雨预警信号客观指导;又引入热带气旋风场动力释用技术(TCwind),对接OTS算法,实现网格预报风场与台风路径、强度的自动匹配和校正。
气象海洋算法工程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海洋算法工程师这一职业逐渐崭露头角。作为预测未来海洋气候变化的先驱,他们是主要负责开发和维护气象海洋模型,通过优化算法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气象海洋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数学、物理、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此外,还需要了解各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软件工具,以便实现模型的快速开发和高效运算。
工作内容 需要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海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然后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噪和融合,提高数据的质量和精度;开发如大气模型、海洋模型、洪水模型等,并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气象海洋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采用先进的数值方法进行模拟和预测,不断优化算法,改进模型的参数和结构;为政府启动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提供数据模型参考,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以及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气象海洋信息,以便其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
薪资水平 根据各招聘平台数据统计,该职业的月均薪资大致为10k—30k。
相关专业 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海洋信息工程、智慧海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等。
东华理工大学生社会实践队给大堤做“CT”
随着多地遭遇连续强降雨,江西省进入防汛关键时期。汛期恰逢暑假,一群正在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用科技助力开展防汛工作。
2024年6月30日,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来自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社会实践队的一群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将一根根钢钎钉入堤坝的土体内,再通过一圈圈红色电缆将钢钎与一个黄色小箱子相连,为堤坝做“CT”(计算机断层扫描)排查险情。
“每一根钢钎相当于一个电极,当电流在堤坝土体内碰到不同的地质体时,会导致测量电场发生改变。”社会实践队学生负责人王烁介绍,根据需要布设电极后,再借助由该校地球物理青年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双分布式三维电阻率成像系统,便能像做“CT”一样透视坝体结构、探明堤坝“健康状况”,从而快速判断坝体是否存在空洞、裂缝、土层松散、管涌、渗流等险情,实现提前预警、及时处置。
·院校链接·
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以地学、核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该校的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是其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拥有教育部特设的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气象局、地震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局、市政管理局、地质调查局等单位,或灾害预测预报、资源勘探、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检测等部门,以及计算机相关行业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与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台风灾害基层抢险重建,有他们的身影
防汛员:筑牢一线防洪堤坝
走进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负责人单爱军正带领工作人员仔细核对物资名称、规格和数量等信息。储备库内,各类防汛物资码放得整齐有序,一摞摞救生衣及救生圈、一捆捆编织袋及土工布,每类物资前都放置了相应的指示牌。
“今年,我们组织各镇区、县直有关部门与社会单位签订了物资代储协议,确保各类防汛物资处于‘临战’状态,一旦出现汛情,能够第一时间拿得出、用得上。”单爱军说,目前,饶阳县共计储备价值457万元防汛应急抢险物资,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衡水市排水管理中心施工人员王永来到班曹店渠中华大街桥,使用水面高程测量设备通过卫星定位对桥东西两侧水位进行测量和记录。“汛期时,市区的迎宾河、班曹店渠是关键的雨水排沥通道。通过仪器测量各个沿河渠的道路、桥梁两侧的水位高差,能够明确掌握雨水排放通道的阻点,从而采取措施。”王永边说边熟练操作仪器。
同一时期,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渔岛海洋度假区防汛工作总负责人王志军正在温泉场馆、摩天轮等重点游客汇集地和特种设备区域开展日常巡检。彼时正值旅游旺季和汛期叠加,为防汛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每天15时至17时,是游客量高峰期,今年海边雨情也通常在下午开始。通过加密检查频次,能够有效预判景区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运转情况。”王志军说,景区检查防汛物资、开展游客疏导、巡查紧急避险场所已经成为工作常态。
·职业小贴士·
防汛员是负责指导和执行防汛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城市防汛管理、防汛技术、防汛监测、防汛预警、抢险救援以及应急管理等工作,以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分类大典中的防汛抗旱减灾工程技术人员一类。
任职要求:具备一定的水文、气象、地质等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身体素质;一般要求水利水电工程,水利科学工程,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该岗位归属水务局管理,需要考取相应编制。
灾害信息员:乡村防灾减灾的“前沿哨兵”
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时,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防灾减灾工作的第一线,时刻关注着灾情,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关键信息与决策依据,他们就是灾害信息员。
2024年7月8日20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气象局发布强对流短时临近预报。20时33分,气象局将翁达镇实时雨情通知防汛办,翁达镇更达村气象灾害信息员甲果接收到防汛办信息后及时进行巡查,发现翁达镇更达村更达沟水位暴涨,且河水中含有大量的石块及泥沙,水体浑浊不堪,结合色达地灾微信群内气象部门发布的降水实况和天气预警,初步分析判断该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几率较大,威胁23户192人生命安全,于是迅速向翁达镇政府报告。接报后,翁达镇立即通知驻更达村干部及地质灾害监测人员、村“两委”组成临时工作组,将受威胁群众转移至安全位置。22时30分左右,因突发降雨影响,更达村更达沟、章达沟突发泥石流,泥石流方量较大,但因巡查排查转移及时,251人成功避险,无人员伤亡。此次成功避险避灾被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作为典型案例予以肯定并通报表扬。
·职业小贴士·
灾害信息员是从事灾害信息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的人员,需要完成灾害隐患排查、灾害监测预警、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有“灾情吹哨人”之称。灾害信息员一般由乡镇民政助理员、村“两委”成员和城镇社区工作人员担任,也可根据情况从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中聘用,工作方式以兼职为主,条件允许的地方可设专职灾害信息员(月薪资一般为3500—4100元)。灾害信息员在本级基层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平时做好灾害隐患调查、防灾避灾知识宣传,应急期间负责传递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报送灾情,协助做好转移安置、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
民政部从2007年开始推行灾害信息员制度,推动灾害信息员职业化进程,目前,该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灾害信息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灾害信息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基层专职人员,在抗灾救灾工作中亦不乏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环卫工人以及志愿者们的身影,这些“逆行者”们同样值得我们致敬。
全国唯一防灾减灾救灾高等学府,毕业就端“铁饭碗”?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虽然她不是什么“985”“211”“双一流”高校,在众多大学中不显山、不露水,却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她就是防灾科技学院,前身是1975年组建的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高新区,现隶属于中国地震局,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校立足防灾减灾行业,面向应急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类型并存的现代办学体系。
学校构建了涵盖自然灾害成因机理、发生发展、防灾减灾措施、应急救援处置、灾后恢复重建等全过程、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平台体系,致力于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微型能源应用系统与集成等方向的研究。学校还与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及全国地震台站对口共建,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毕业生较容易在相关行业找到对口工作,如可到防灾救灾科研机构、各级地震部门、地震台站、工程抗震行业及地震仪器研发企业等就业。
防灾科技学院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对于中等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性价比的选择。以2024年高考为例,防灾科技学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科批的最低录取分为446分(物理类)、439分(历史类);在云南省本科二批的最低录取分为477分(理工类)、520分(文史类);在四川省本科二批的最低录取分为492分(理工类)、470分(文史类)。可以说,只要稍加留心,填报得当,中等生也有机会进入该校,实现大学梦。
编后语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面对极端天气,不怕“小题大做”,就怕“大题小做”,没拿自然灾害当回事。正如《三体》中所言:“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不断从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这既要求我们深刻认识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演变规律,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总结宝贵经验;又要加强灾害防治教育及相关抗灾救灾制度建设,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运转更有韧劲、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