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韩愈学写议论文
作者: 张晶晶 祝振全议论文是大多数高中生在高考考场中的首选文体。这种文体对学生的素材积累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近年来的教学指导和写作实践中,笔者发现许多高中生写作的议论文虽能在语言文字上达到一定的标准,但套作严重。他们严守“三段论”的写作模式,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考场“新八股”。这些堆砌着华丽辞藻和老旧素材的文章,逻辑上经不起推敲,思想上不能给人以启发,根本无法获得高分。
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唐代文学家韩愈,以“文以载道”作为写作的基本,提倡文章语言自由,务去陈言。韩愈的文章是我们写作议论文的范本。这期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论说文本,以此来学习如何写作议论文。
一、观点新颖,务去陈言
韩愈提出:“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好的议论文无论是观点还是语言,都会拒绝陈词滥调,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要想让自己的文章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就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就要用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方式写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文章,并避免套作和“假大空”现象的发生。
比如,在《马说》一文中,韩愈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呼吁统治者要慧眼识才,用比喻的写作手法来论证自己独到的人才观;《龙说》中以“龙”和“云”的关系喻君臣关系;《医说》中以人之胖瘦喻国之安危;《送孟东野序》中论述了“物不平则鸣”的道理;《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怪现状,对“师者”的职责进行了系统而全新的解释,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振聋发聩。这些文章涉及的题材虽各不相同,但在艺术表现上均自觉追求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和韩愈密切关注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若想让自己的观点新颖独特,我们就需要具备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里以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题“灯与花”为例。这道材料作文题先谈“损人未必利己”,强调的是提高互惠共赢的意识,隐含着强烈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后谈个人和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也隐含着世界因多样而精彩的哲理。因此,我们可将立意定为“利他方能幸福,合作方能共赢”,再在这个立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新的观点,如“只有携手并进,才能行稳致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如此就能揭示更加深刻的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若将作文比作人,那作文的观点就是人的“脸面”,既然是“脸面”,自然讲究不从俗流。
二、纵向论证,层层深入
在众多论证方式中,学生最喜欢用并列论证的方式写议论文:选择三则典型且正面的素材作为论据,在简单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这样的论证方式虽能让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但也会让文章内容显得死板、缺乏新意。韩愈在写论说文时鲜少使用横向议论的方式进行论证,大多使用纵向议论的方式进行论证。
比如,在《原毁》一文中,韩愈探究当时社会诽谤盛行的根源。第一段写古之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第二段写今之君子对自己宽容大度、对他人求全责备的处世风格;第三段揭示诽谤盛行的根源及危害;第四段点明写作意图及希望改变这种社会风气。
文章先从古代士子拥有美好的品德入手,再对照分析现在士子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诽谤盛行的根源及危害,最后提出自己的殷切期望。文章的整体结构特点是:树榜样—析现状—挖根源—提期望。这样的结构安排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议论文写作,特别是时评类议论文。
我们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来写作这种层进式的议论文,也可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维来展开写作。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写作时,不能平均用墨,而应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地确定论述的侧重点。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篇优秀考场作文(节选)。
我们被未知之境深深吸引,于是收拾行囊,踏上探索之路。对此,我有三问。
出发之问: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未知之境?
史铁生曾言:“它有无限的未知,我有无限的知欲;它有无限的阻障,我有无限的跨越阻障的向往。”探索未知之境,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必然需求,它转动着个体不懈求索的命运齿轮。人类对未知之境的不断探索,一步一步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行路之问:我们怎样才能稳步探索未知之境?
“没关系,重要的是不要迷失方向。”是啊,只要你敢想——找对了路,又敢做——迈出了第一步,探索未知之境就不再那么困难。正因为屠呦呦、加来道雄敢想前人所不敢想,敢做前人所不敢做,才走到了前人不曾走到的未知秘境。作为新时代青年,亦需要“敢想”和“敢做”这两个助力,方能在探索未知之境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结果之问:我们探索未知之境能收获什么?
或许有人会问:“探索未知之境有什么好处呢?待在舒适区不好吗?”我会回答:“待在舒适区固然轻松,却失去了生命的趣味。”探索未知之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丰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它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了向更远、更深处探索的不竭动力。
三、铺排举例,气势磅礴
在写作议论文时,结合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学生常用的论证手法,因为运用事例来佐证观点,更容易使人理解,也更容易使人信服。韩愈在论说文中也常借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段落甚至就是由一系列事例组合而成的。在论证某些观点时,他甚至能连续举例。如《讳辩》的第二部分: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韩愈在辩明李贺该不该考取进士时,没有讲抽象的道理,而是先举避讳创始人周公和孔子的例子,再用昭王、曾参、骐期、杜度、刘彻、吕雉等事例进行铺排,由年代较远的事例列举到年代较近的事例,一气呵成,言之凿凿,有力地反驳了“李贺举进士犯父讳”的荒谬说法。
连续举例是韩愈的专长,他在《送孟东野序》《答刘秀才论史书》等论说文中也进行了事例的铺排。
因此,在使用举例论证这一手法时,我们可以像韩愈一样,使用多个事例进行铺排,形成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积累素材、善于归纳总结,从而像韩愈那样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
四、两相对比,是非分明
在论证观点时,与其空谈道理,不如将事物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对比,事物的本质会被鲜明地体现出来,如此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地证明自己观点。在这方面,韩愈是个高手。韩愈经常在其论说文中将两类人或两种事物进行对照、比较,指出这两类人或两种事物的差异点后再引出结论。如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以三组正反对比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择师而教子”和“于己耻师”的对比,得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得出“其智反不能及”的结论。这三组正反对比的例子有力地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并让读者进行了思考。
对比是韩愈在其论说文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既有横向对比,也有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送高闲上人序》中的张旭与僧人。纵向对比主要是古今对比,韩愈常将古之人与今之人作对比,以此来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讽刺、批判,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跟其他论证方法相比,对比能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说理性。
除了论证方法的多样性,韩愈在写作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比如韩愈的论说文大多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性文章,具有驳辩他人或者说服他人的功能;韩愈论说文中的诸多观点、见解至今仍可称为真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等。
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文章的核心,文章的其他部分都是围绕此理展开的,若此理本身空洞无物,或文章没有要集中传达的道理,那么这篇议论文从根本上就失败了。
韩愈的论说文视野广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整体立意高远,且有一定的写作技法呈现。这些写作技法让韩愈的论说文表意清晰、说服力强,又不枯燥乏味。如果我们能向韩愈学习,让自己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写作技法进行清晰、充分的传达,那我们的写作必定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