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抵达未知之境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抵未知星空,见星光璀璨

徐耀华

作者

资料 2024年高考总分679分,语文129分,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当“嫦娥四号”抵达月背时,这个未知之境为人类所揭晓;当“天问一号”抵达火星时,这块未知之境的幕布正被人类缓缓地拉开。在对未知之境的探索与抵达中认识世界,逼近真理,突破自我——中国航天如此,我们亦然。

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所谓的“未知”,正是那些尚未被认识之物。从“已知”抵达“未知”,将“未知”化为“已知”,再在“已知”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世界,探寻自我。

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鸿蒙初辟之时,为了找寻人类生存的点位与世界的意义,人类开始探索这个世界,而我们每个人对未知之境的探索和抵达都是“人类探索世界”这个整体任务分到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在那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叩问中,屈原追求着未知之境;在明代万户自制火箭上天的悲壮中,人类探索着未知之境;而当“嫦娥四号”抵达月背时,人类真正抵达了未知之境。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正是人类将混沌的世界点亮的关键一环。

抵达未知之境,是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我们每个人,从懵懂无知到启蒙开化,从胸无点墨到满腹经纶,都是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结果。在探索未知之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打破已有的知识边界,优化已有的认知结构,扩大自己的“已知”范围,从而助力人类一步步揭晓无穷的“未知”。

抵达未知之境,需要将科学规律与主观精神相结合,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阿姆斯特朗能够登月,既依赖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想为人类踏出一大步的使命热情;中国航天能有今日之成就,既离不开科学规律的指引,也因为中国航天人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假如没有遵循科学规律,那么未知永远是“未知”;假如没有调动主观精神,那么未知只能沦为“未至”。

如今,新时代更加呼唤我们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技术的进步,虽解决了一些“未知”,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

仰观宇宙苍穹之大,俯察生物细胞之微,横探社会发展之规律,总揽历史进步之趋势,还有无数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抵达。在“未知”的天穹之下,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应该勇于探索,应该去做创新者、开拓者,而不是在“已知”中沉溺,在“舒适圈”中“躺平”。若只知抱残守缺,不识积极进取,那我们将会蝇营狗苟地了此一生。

未知之境并无尽头,而人类似乎太过渺小,以至于我们会时不时地在“天之苍苍”的未知之下恐惧茫然。然而,“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是时代进步、人类发展、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职责。从“已知”到“未知”,将“未知”化为“已知”,再向新的“未知”征途不断前行,我们将不断认识世界,然后在未知的星空中摘取灿烂星光。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作文题,材料中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例子,是话题引子。审题的关键在最后一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我们可将这句话进行拆分,然后对“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进行详细分析。

“我们每个人”:这既是群体概念,也是个体概念。“我们”代表一个群体,可以理解为人类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需要群策群力;同时,“每个人”也强调了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的个体性,即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也可以存在于个人层面,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的过程,其实也是每个个体突破自我知识结构边界的过程。因此,立意时需要兼顾主体的群体与个体两个方面。

“都在不断抵达”强调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是永无止境的。诚然,“未知”会化为“已知”,但是在“已知”之边界仍然会产生新的“未知”。如果把“已知”看作一个圆圈,那么随着人类对未知之境的抵达,这个圆圈就会扩大,而圆圈边界所接触到的“未知”也会增加。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地“抵达”未知之境。因此,立意时需要考虑“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未知之境”:这是最需要我们勘破的核心概念,字面上它指的是“不知道、不认识的领域”,但仅仅如此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可知论,“未知”一定是指“可以认识”但“尚未被认识”之物,因为假以时日,绝大多数目前所知的“未知”都会变成“已知”。“未知”和“已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未知”和“已知”的转变界限在于未知之境能否被人类抵达,人类一旦抵达未知之境,那 “未知”即可变为“已知”,但人类亦会在“已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未知”。 因此,立意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讨论“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十分必要。

其实,单“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句话便可作为我们的立意,但若想写出深度,我们的内容还应涉及以下几点: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是集体的使命,也是个体的任务;对未知之境的探索和抵达是永无止境的;从“未知”到“已知”,再在“已知”的基础上探寻新的“未知”,长此以往,可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进而为我们改造世界打下基础。

在本次高考写作中,我选择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写作结构:先引出论点,再在可知论的视域下谈论何为“未知”、何为“抵达未知之境”,然后从人类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讨论为何要“抵达未知之境”以及“抵达未知之境”的具体做法,最后结合现实,提出具有时代性的建议。

同时,为了推陈出新,将看似简单的论点写出深度,我不仅从纵深层面剖析问题,还紧密联系现实,切中时代脉搏;批驳对“未知”不思进取、对“已知”浑浑噩噩者,亦破亦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站位更高。

目前,“模板式作文”“公式化写作”甚嚣尘上,“小众素材”“高级词汇”大行其道,但是,在一丝不苟的结构套路和堆砌的华丽辞藻中,我更希望还作文以本来面目,让高中作文成为思辨性思维的直接产物,而非流水线上生产的文字垃圾。一如《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一书所言:“缺乏了‘说理’这一根基,文采或许就成了虚华,气势就成了诱骗,韵味就成了忽悠,技巧则可能完全沦为奇技淫巧。”基于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培养思维。要辩证地思考、现实性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还是社会上的现象,抑或是考场中的写作,要想把问题说清楚,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而辩证性、现实性、批判性是思辨能力的关键要素。

就高考作文而言,对于辩证思考,我们应当对问题进行全面、整体、动态的思考,也应当抓住事物的整体与部分,过去、现在与将来等进行思考;对于现实性思考,我们应当注意每一道作文题的时代性,找到题目所指向的社会背景,从而对题目进行真实的、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剖析;对于批判性思考,我们应多考虑与论点相悖的观点或行为,然后对它们进行批驳。只有做到这些,文章才会圆融自洽。

注重逻辑。要想自己的观点被读者(阅卷老师)认可,文章就要有严密的逻辑。而严密的逻辑来自表达清晰的语言、层次分明的段落、显著亮眼的分论点等。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逻辑思维,这样才能使文章滴水不漏、文气顺畅。

锤炼语言。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