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观国策 计量民生
作者: 寒江雪什么是统计学?著名统计学家C.R. Rao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从不完整的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的科学。”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曾说:“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研究,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企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由此可见统计学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如何培养“懂统计、强数学、会建模、善应用”的新时代数据科学人才,变得愈发重要。
为提高大学生组织、策划、调查实施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实战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市场敏锐度和团队协作精神,由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组委会主办,正大集团冠名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于2023 年 9 月启动,全国共有1063 所高校,29.5 万名大学生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 240 支团队脱颖而出,成功参加了全国总决赛现场答辩。经过层层选拔,大赛组委会最终共评出本科组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145 项、二等奖 196 项、三等奖1840 项。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获得一等奖。
“点石成金队”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林慧、蒋柳婷、陈蓥、金雨婷、邢佩5名学生组成,由经济学院的张玉哲老师指导。
“点石成金队”以“世遗古城处,非遗簪花焕新生——基于泉州市蟳埔簪花体验意愿及文化认知情况的研究”为主题开展调研,主要研究泉州市蟳埔簪花市场现状,探究泉州市居民对蟳埔簪花非遗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游客选择簪花类型的影响因素等,为蟳埔簪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该项目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抓取知乎和微博平台文本数据的基础上,对簪花店家、蟳埔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调查访谈。该项目是对当前社会热议的“簪花出圈”现象的积极回应,为非遗文化产业提供数据支持和发展建议,为建立非遗文化市场化机制提供参考意见。
这些高校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在统计教育领域的学科实力。这期我们就来介绍在统计教育领域实力强劲的部分高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统计教育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科始建于1950年,两年后学校成立统计学系,为新中国经济学科中最早设立的统计学系。2003年7月,学校成立统计学院,为新中国统计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目前,统计学院拥有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经济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学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个学术型硕士点,是全国拥有理学、经济学、医学三大门类统计学专业最齐全的统计学院。
学院统计学科在2007年教育部统计学学科评估和2012年教育部统计学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并于2017年、2022年连续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统计学科荣获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大学奖,全球仅有3所高校获此殊荣。
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以培养具有深厚统计功底并具备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的高端专业人才为使命,不断创新发展统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在科学研究上,学院也将努力探索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应用研究的新进展,继续推动统计学与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发展,努力在统计方法和应用上做出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
持续发挥统计学教材的重镇作用:2021年《统计学》和《统计学基础》两部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积极拥抱数据科学,创新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项目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助力政府数据化治理创新提升:为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统计数据开放共享的号召,学院于2019年与国家统计局合作共建了全国首家设置于高校统计学科下的微观数据开发中心;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设了“全国统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以推进新时代统计现代化改革和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聚焦统计学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研究的融合发展:自2020年起,学院组织编撰“数据科学的方法与应用丛书”,旨在从不同角度讨论数据科学的理论、原理及方法,为方法研究者与实践分析者提供参考,实现数据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与价值转化;学院的“‘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主要目标指标研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分析研究”“非国家贫困县建档立卡户抽样方案设计”等多项研究被政府部门采纳使用,“虚假诉讼甄别预警技术研究”在国内多家人民法院开展示范应用。
创建70余年来,统计学院共计培养本硕博各层次优秀人才10000余人。本科毕业生中,约70%的学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去向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全部实现就业,主要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政策研究、风险管理、投资分析和人工智能研发等工作。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既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党政事业机关,还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金融和互联网企业。
厦门大学
深耕细作,成就未来数据分析人才
厦门大学统计学科源于1950年成立的厦门大学统计学系,由我国经济学泰斗王亚南先生倡导创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统计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厦门大学统计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并入选首轮和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更名为“统计学与数据科学系”,以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推进厦门大学统计学科“双一流”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厦门大学统计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拥有统计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开发出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统计学”和“国民经济统计学”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涌现出钱伯海、黄良文等在国内统计学和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获得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
此外,统计学科在发扬原有经济统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催生学科变革,引入现代统计学科教育、研究范式,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深厚现代统计学理论、掌握现代统计学研究方法的统计学专门人才。
无论是自然树木的生长,还是人类心理问题的干预,都需要统计学来提供数据分析方法的支撑。对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婧媛来说,统计学的魅力恰好就在于它的交叉性和实用性。“统计学自带交叉学科基因,你总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真实业务场景或科学问题,与统计学碰撞出火花。”刘婧媛说。
在同北京林业大学合作进行胡杨树的耐盐碱性基因定位研究中,刘婧媛团队运用统计学手段,筛选和定位胡杨树的耐盐碱性基因,帮助生物学专家选择适合的基因进行分子育种。目前,相关课题组已经培育出了能够更加适应西北盐碱地的胡杨树苗。
为降低童年创伤人群在成年后产生心理疾病的概率,刘婧媛与合作者分析了大量童年创伤人群的DNA甲基化及他们成年后的皮质醇应激反应数据。通过高维中介效应分析,刘婧媛与合作者定位了多个DNA甲基化位点,明确了童年创伤只会通过这些DNA甲基化位点来间接影响成年后的皮质醇应激反应,为后续基因学家的研究扫清了障碍。
“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统计学其实能和很多学科结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用数据思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想我的兴趣和比较优势也是在这里。”刘婧媛说。
怀着对统计学的热情,多年来,刘婧媛带着她的团队先后与生物、海洋、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学者合作展开研究。
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深造率高,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学习;就业率高,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包括金融、IT(信息技术)、医药、教育等,就业前景良好。
华东师范大学
统筹万象,数绘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的前身为数理统计系,创建于1984年,是蜚声海内外的统计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1987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最早的3个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家重点学科之一。
近年来,统计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新课程和全英文建设、践行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统计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保险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依托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两大科研平台,统计学院积极推进交叉领域合作,攻坚国家重大“卡脖子”难题;打造高端智库,聚智聚力,充分发挥服务地方、服务中央的咨政建言作用。
在统计学首轮“双一流”建设期间,统计学院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计算机CCF-A会议上发表论文共计437篇,其中在英文顶级期刊上发表48篇,在中文顶级期刊上发表16篇;主持科研项目109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1项;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成果获得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12 项成果获得教育部和上海市优秀成果奖。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统计人”还坚持“四个面向”,全身心投入社会服务之中,如於州教授及其博士生陈胤峰、邱锐在与武汉大学焦雨领副教授的合作研究中,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充分降维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数据低维表示的估计;包起帆教授牵头制定的集装箱箱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提升了国家相关行业的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统计人”还在量化交易、收益率曲线构造、债券估值、货币汇率指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为优化金融决策,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以“传承深厚数理底蕴、创新特色研究方向、拓展统计交叉视野”为使命,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基础和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创新型统计学人才。
70%—80%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求学,深造院校包括北京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密西根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就业学子主要集中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互联网公司、制药企业等企业。
东北财经大学
博学济世,铸就精英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统计学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948年成立的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统计系。东北商业专门学校统计系历经东北财经学院统计系、东北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辽宁大学计划统计系、辽宁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东北财经大学计划统计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之演变,于2006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是国内高校中唯一拥有70余年未间断发展历史的统计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拥有完整的“本—硕—博—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内统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目前,统计学院本科招生专业有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其中,经济统计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应用统计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统计学科是东北财经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是财政部、辽宁省首批重点学科,并于2014年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第一层次),于2017年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统计学科被评为A-,位列财经类高校第一方阵。
统计学院现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财经大学国民核算研究中心,省级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辽宁省统计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统计学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社会经济统计学教学团队,省级创新团队(2个)——国民经济与社会核算创新团队、环境与经济核算创新团队,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虚拟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