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睡眠技师:做患者的“黑夜守护者”
在武汉市武东医院睡眠监测室里,有两张床和一个床头柜,床头柜上放置着监测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头盒,头盒里有30多根不同颜色的导线,一端连接睡眠记录仪,一端连接患者。监测前连接设备的过程,往往需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这也是整个监测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睡眠监测室的隔壁,就是睡眠监控室,是“95后”睡眠技师操瑞雪每晚工作的主战场。为了守护患者的“一夜好眠”,每一个工作的夜晚想要睡个整觉,对于操瑞雪来说都是奢侈的。睡眠监测是用“数据”说话的,监控室里的电脑终端系统可实时显示睡眠分期、呼吸事件等十余项指标,除了监控各项指标,每隔半个小时,操瑞雪就需要查看屏幕上的各条数据线的波动情况。一整夜的数据记录下来,往往可以获取1000余帧图谱,待第二天早上监测结束后,操瑞雪需要对这些图谱逐帧分析,并汇总成一份睡眠监测报告,找出伤害患者睡眠的“元凶”。
睡眠监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析睡眠结构、睡眠效率和监测脑电;监测睡眠呼吸状况,发现睡眠呼吸障碍,分析其类型和严重程度;监测睡眠中患者的肢体活动。对于睡眠障碍患者而言,接受多导睡眠监测,是实现好眠的关键一步。
操瑞雪在大学读的是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康复科工作。通过接触和学习,她渐渐对睡眠医学领域产生了兴趣,也坚定了她想要拿到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考核认证的决心。
由于该考试项目的试题为全英文,英语成了她备考之路上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为了快速攻克那些晦涩的专业单词,操瑞雪工作之余一有空便会抽空默记。操瑞雪在网上联系了不少国内曾参加过考试的前辈,大学时的留学生朋友也成了她扩充题库量的渠道之一,3个月的时间里她刷满了2000多道题,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相关资格认证。
不过,对于初拿证的睡眠技师来说,学习之路才刚刚开始。操瑞雪介绍,首次通过考试的持证者还有5年的考核期,这5年期间,持证者还需要参加相关会议和线上培训,每年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拿到终身制证书。
(整理自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