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八大看点
作者: 姜有荣在破“五唯”、施“双减”的教育生态下,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可谓星光璀璨、异彩纷呈。以下八大看点,尤为引人注目。
立意:层楼更上
有的考生能吃透题意又不拘泥于题意。他们在精准把握题意的前提下,能对题意作进一步的延伸、拓展与深化,并大胆地由题意“说下去”“说开去”,从而使文章的立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如: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拥有无数好故事的时代。
好故事是有力量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好故事都不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创作的,我们只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只是受益者,而非贡献者。因而,我认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接下来该轮到我们成为创作好故事的主力军了。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往小处说,我们应该为了家庭乃至家族的发展,在自己人生的这本大书上创作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往大处说,我们更应该在国家这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书写的鸿篇巨制上,留下我们创作的一个又一个好故事。
人生代代无穷已,你我皆是创作人。当代青年不仅要读好故事,当一名好读者;也要创作好故事,当一名好作者。如此,好故事的力量才会永远传承下去。(全国新课标Ⅰ卷·广东考生《好故事的力量需要传承》)
本文段在阐述完“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之后,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折——“然而……我们只是读者,而非作者;我们只是受益者,而非贡献者”。思路上的这一翻转顿使文题关键概念“有力量”的内涵从“汲取力量”转向“给予力量”,从而创造性地打开了本文立意的深层空间,足见考生在思维品质方面的过人之处。
格局:走向“大我”
有的考生能将“小我”融入“大时代”,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青春的赛道上,他们自觉接棒,走好属于当代青年的长征路,展示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大我”格局。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我有幸在高中遇到了一群有志青年:有人立志科研,敢为人先;有人选择从医,悬壶济世……我的化学老师是曲阜人,为孔子的老乡,她曾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满了师范类专业,也曾为教书育人的梦想放弃了成为清华博士后的机会,在我们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上,她说:“做科研的教师,做学生想成为的人。”因为她,我也常怀一颗丹心,立下逐梦航天的志向……
走出考场,先生,请您见证,我将脱去考生的外衣,与有志者一起,手捧丹心,做一个在航天领域发光发热的读书人。(天津卷·天津考生《携有志者手,读赤子丹心——致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
这位考生胸怀报国之志,更难得的是,他不仅能“知”,而且能付之于“行”。在进行生涯规划时,他没有去做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服从祖国的需要,担“未来我来”之责,逐“航天强国”之梦。有如此“大我”格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国之幸也!
素材:聚焦热点
有的考生不仅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还能“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不仅关注热点、聚焦热点,还能明辨,有取向,展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少年气象。如: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只有共担、共享、共筑,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为了织就百花齐放的人类未来图景,中国一直在路上: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助力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派出“蓝盔勇士”,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在 G20 峰会与 APEC 会议上 ,我们发出团结合作、共创未来的强音,与他国共破时代难题……中国不仅没有吹灭别人的灯,反而积极为世界、为未来点灯。(全国乙卷·河南考生《金丝银线织壮锦,万紫千红绘蓝图》)
开放中国空间站、派出“蓝盔勇士”、发出全球发展倡议等,充分体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热点,这位考生平时不仅看了、听了、沉思了,还将其与考场上的作文试题巧妙地勾连起来,这就是临场机智,真乃“亏他想得出来”。在聚焦热点中,考生主张“共担、共享、共筑”,赞同“点灯”。从热点取材,与时代同行,文章可圈可点。
构思:独具匠心
有的考生不仅心中装着故事,还能独具匠心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和中国的故事。在构思中,考生既能张弛有度地调控着情节发展的节奏,还能不断蕴蓄生发着故事的穿透力、感召力。如:
早读老师通知,语文课要召开《满江红》研讨会,核心议题是:“《满江红》讲的是什么故事?”
会议开始,A最先发言……B立马反驳……C有些不以为然……D恍然大悟……
“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我还想说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现实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可以唤醒更多的人成为英雄。这样的英雄有很多,你还能想到哪些英雄呢?”
“戚继光、林则徐,邓稼先、屠呦呦……各行各业为祖国奋斗的人们。”大家接连补充。“还有呢?”老师继续追问。我们面面相觑。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还有你们呀!今天你们为家国大义热血沸腾,明天你们就一定能书写好自己的故事。”老师的话如一声惊雷,让我们激动不已。
“班长,领诵岳帅《满江红》!” 老师一声令下,“怒发冲冠,凭栏处……”声浪迭起,保家卫国的壮志在我们小小的胸膛里澎湃汹涌。(全国新课标Ⅰ卷·河北考生《千秋烈,满江红》)
这位考生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以班级研讨会这一独特创意来演绎英雄故事触动人心的力量。在会上,老师的话不仅推动着情节由一个英雄向英雄群像、由古代英雄向当代英雄、由崇尚英雄向争当英雄的“三重翻转”,还不断点化、升华着主旨,直至形成澎湃汹涌的故事力量。
行文:逐层推进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不仅能切分中心论点,把理讲清说透;还能整合中心论点,依理逐层推进,从而使行文架构与思维运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既显示出考生思考路径的明晰性和完整性,又使文章迸发出强劲的逻辑张力。如:
从有故事到故事产生力量,这中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必须思考故事的力量是如何炼成的。
故事的力量来自认知的高度。不同认知的人,看到的世界也必然不同。一个人认知的高度越低,所见就越少,能理解的也就越少;一个人认知的高度越高,所见就越多,能理解的也就越多。
故事的力量来自情感的共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故事亦然。带着积极的态度去读好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如此,故事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故事的力量来自灵魂的匹配。每个人灵魂深处的自我都是不一样的,因而从故事中获得的感受也就不同。灵魂深处的自我与故事传递的精神价值不匹配,再好的故事也没用。
故事分好坏,读者也不同。我们应该当一名优秀的读者,用好故事的力量。(全国新课标Ⅰ卷·浙江考生《故事的力量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段三个分论点(画线处)之间的深层逻辑是:读者认知的高下决定故事力量的大小,这是理性的衡量;读者情感的偏向决定故事力量的正负,这是价值的判断;读者灵魂的深浅决定故事力量的层级,这是信仰的抉择。三者有机融合、逐层递进,展现出考生高超的行文架构力。
思辨:以“问”驱动
有的考生能够用疑问句引领论述,通过不断发问和追问,倒逼自己把事理想通透,把逻辑捋清楚,从而驱动思辨不断向纵深推进,去厘清事物内涵、探明发展动因、寻求破解路径,展现出刨根究底的思辨韧劲。如:
自己的空间在哪里?
有人将社交网络作为自己的空间,花费很多时间去打理一个社交账号或者养成一个游戏角色。然而,我们也无法在这里找到内心的平静。
那么,自己的空间究竟在哪里呢?
自己的空间,应该在阅读中。没有任何一种活动能够像阅读一样,让我们随时随地沉浸其中。然而,如果把自己困在书里,又不免扭曲了阅读的意义。
当我们从书本中抬起头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空间,还应该在行走的力量中。张桂梅的空间是一所华坪女子高中吗?不是,是改变中国贫困女性的命运。樊锦诗的空间是敦煌研究院吗?不是,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复兴之梦。且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句号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所见之物、所到之处,都能够成为自己的空间。若一个人心中装着国家,肩上扛着使命,自己的空间就不会因走向内耗而塌陷。(全国新课标Ⅱ卷·辽宁考生《“自己的空间”在哪里》)
这位考生连发“四问”(画线处),将对“自己的空间”的思辨从“虚拟的空间→阅读营造的精神空间→追求个人理想与志向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等方面层层推进。思辨在追问中推进,论证在思辨中深入,最终升华出“把自己的空间和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的主旨。
论述:建模强“理”
有的考生在论述中能摆脱“列观点+举例子”的惯性,克服“字数不够,例子来凑”的惰性,以“说理”带动“举例”,从而建构起以“事理阐发”为轴心的全新论述模型(列出观点+事理阐发+举例论述),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场和力度。如:
常言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世事纷繁复杂,难免扰乱我们的心绪,而静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穿过乱花迷眼的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朵玫瑰。纵然自己的星球很小,我们也能彻悟“一花一世界”的本真。东晋诗人陶渊明回忆自己十数年的官场生活,明白自己所求的不过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于是他“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静下来,方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全国新课标Ⅱ卷·吉林考生《芳华待灼,静静深耕》)
这位考生的实力在于,他敢于把论述的主攻点放在“事理阐发”(画线处)上,集中笔力把“静能彻悟本真,深耕自我”之理讲清说透,做到以理服人,然后才辅以陶渊明“守静园田,开宗立派”之例。因“理直”而“气壮”,考生之阐发功力令人叹服。
评论:见地不凡
有的考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投身火热生活,在社会这本大书中观世相、见世面、长见识、增才干,并能活学活用,将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虑融入对时事的评论之中,展现出当代有为青年的不凡见地。如:
开放合作,还需要万众一心的团结。2023年山东淄博烧烤频频“出圈”。淄博烧烤爆火之际,最令人感动的无疑是当地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市民群众。志愿者走上街头帮助引导游客,烧烤店店主诚信经营维护良好形象,铁路工作人员将服务做实做细,普通群众自发为外地游客送礼物……在这场以美食为媒介的“温暖奔赴”中,淄博人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共同合作,万众一心,呵护来之不易的城市品牌,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完美实现了城市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最终走向了“共嬴”。(全国乙卷·甘肃考生《开放合作间,铺设共赢路》)
这位考生在评论“淄博烧烤”这则热点新闻时,有政治站位——看到了淄博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治理理念——看到了“共建共治共享”;有商业思维——看到了“推介、经营、交通、环境”整个产业链……这些不凡见地使考生对“合作共赢”的论述有了高度、深度和厚度。
一份才思可以触发另一份才思,一个灵感可以唤醒另一个灵感。笔者相信,广大考生只要深味、细品上述八大看点,就一定能从中汲取智慧,从而借力发力,使自己的作文再登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