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各得所适
作者: 流星如何建造一座江南园林?
首先是叠山理水。“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石令人古,水令人远。”造园,石与水缺一不可。关于园林石的故事,最出名的莫过于“花石纲”。宋徽宗赵佶为了修建园林,在苏杭设立“应奉局”,奴役数千人掠夺江浙一带民间的奇花异石,再用船运到都城开封。每十只船组成一队叫“一纲”,运送花石的船队便称“花石纲”。皇帝修建园林为何要到江浙一带搜罗花石?因为江南为水乡,而“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水中之石具“皱、瘦、漏、透”等特点,也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如现如今留园之中的“冠云峰”。
水呢?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园中水亦应如文人的文章那般,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如何做到?“湖石四围,泉清可见底。中蓄朱鱼、翠藻,游泳可玩。四周树野藤、细竹……”这样,小湖便有了曲折回环、幽深蜿蜒之感,如现如今网师园之“彩霞池”。
所谓“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园林石、水讲究以小见大,将自然浓缩于方寸之间。
其次是深院幽庭。居所如何布置?“(琴室)或于乔松、修竹、岩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绝,更为雅称耳。”弹琴是一大雅事,需要在清净雅洁的环境中进行,因此琴室也应建在风景清嘉处。“门,用木为格,以湘妃竹横斜钉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何为湘妃竹?“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后人便将这种表面有斑点的竹子称为“湘妃竹”。而用这种竹子造门,诗意且好看。“种绣墩或草花数茎于内,枝叶纷披,映阶傍砌。”门前台阶处种些花花草草,清冷朴素的台阶便有了古意和雅意。“花间岸侧,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我们曾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就告诉我们如何在大道和庭院中生成青苔——只需一些石子或碎瓦片。
“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居住之所追求闲适与清幽。
最后为四时之景。花木如何培植?苔护藓封、枝干苍老的梅花可“移植石岩或庭际”,使之古雅;兰花栽植,“盆盎须觅旧龙泉、均州、内府、供春绝大者,忌用花缸、牛腿诸俗制”,使之高贵;种竹之地,“忌种花栏之上及庭中平植。一带墙头,直立数竿”,使之清幽;赏看菊花,“用古盆盎植一枝两枝,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发时,置几榻间,坐卧把玩”,以得花之性情。
“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花木要与园中布局相和,使景色突兀有致;花木也要与四时相应,使一年四季有景可赏。
以上园林配置皆出自晚明文人文震亨的《长物志》。
何为“长物”?即多余、无用之物。《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书中所列之物,为多余、无用之物,真是如此吗?
明代文人沈春泽为《长物志》所作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意思是有人喜爱宣扬山林之美,有人喜爱品酒赏茶,有人喜爱收藏图文古玩……这些于己虽是无用之物,但识人者却能从中看出这个人的才情、品行、格调。
《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曾说:“《红楼梦》是最难拍的,它都是一些日常生活,喝杯茶呀、作首诗呀、开个玩笑呀,这个姐姐到那个妹妹屋子里去游戏呀、说笑呀,无非就是这些,所以《红楼梦》是最难拍的。”王扶林导演说的难拍,无非是《红楼梦》的内容都是很日常的生活场景,而将生活中琐碎的东西拍出来是很难吸引人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版《红楼梦》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通过这部影视剧,观众看到了其中的人情往来、官场应酬、社会风气,也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亡盛衰。
如果说《红楼梦》中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亡盛衰,那么《长物志》中的“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和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香茗七志”,除了让我们知道上述那些“巧夺天工,各得所适”的园林建造,还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即如图书鼎彝之属,亦须安设得所,方如图画。”这是书中讲求的适宜。“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故韵士所居,入门便有一种高雅绝俗之趣。”这是书中描述的高雅。“书桌中心取阔大,四周镶边,阔仅半寸许,足稍矮而细,则其制自古。”这是书中要求的古朴。“园林中欲作此(瀑布),须截竹长短不一,尽承檐溜,暗接藏石罅中。以斧劈石叠高,下凿小池承水,置石林立其下,雨中能令飞泉濆薄,潺湲有声,亦一奇也。”这是书中建造的自然……
我们看到的是明代文人士大夫萧疏雅洁的生活态度和删繁去奢、古雅质朴的审美情趣,他们营造的生活如同建造的园林一般——“巧夺天工,各得所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