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不服输

作者: 邱慧伶

如果用学习成绩来划分人群,两头的“学霸”和“学渣”可能人数都不太多,大多数人挤在中间“中等生”的跑道。刚进入高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中等生,心里很清楚自己与清华北大无缘,但只要努力,结果也不会太差。

有梦想,有规划

高中时,我有点特别,是个“喜欢文学的纯理科生”。其实换句话来说,就是理科成绩一般,文科成绩也没有特别好。我的整体成绩稳定维持在年级前30%的水平,不上不下,想再进一步简直难于上青天。

中等生也有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学我热爱的新闻学专业。我在纸上写下“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几个大字,贴在课桌上,这就是我的目标。为了离目标更近一些,我积极参加各种作文竞赛,想通过竞赛成绩申请高校自主招生。那段时间,我把重心完全放在了语文学习上,想成为那匹超群的黑马。而一模考试的成绩,给了我一记重击——我的数学才考了100分出头,生物更是稳稳压在及格线上。语文成绩则中规中矩,虽然不错,但并没有与其他人拉开多大的差距。

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谈心,苦口婆心地说:“自主招生可以先放一放,还是要以高考成绩为主。你现在的成绩只能保个一本线,要想更进一步就得在理科科目上下功夫了,只盯着语文是不行的……”我幡然醒悟,对于中等生来说,与其一门心思想着在某一科上拔尖,成为佼佼者,不如“全面开花”,哪怕每科只提高5分,加起来也相当可观了。

回到家,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明确的“作战计划”,下决心要攻克物理、化学、生物。我承认自己的普通,也接受自己的平庸,但还有几个月,我还是想要尽可能地再多付出一些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前行。

找方法,多总结

我认真分析自己的一模试卷,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错过的题,再做同类型的题我还是会做错。比如生物遗传相关的题目,老师前几天刚刚讲过,我自以为都懂了,没想到考试时还是做错了,而且是掉入同一个深坑。找到问题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想方设法解决。

我寻求生物竞赛班朋友的帮助,她说:“理科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归纳总结,一套方法往往可以用在很多题上。你可以试试做个错题本,但要记得不能只是单纯地记录错题,而是要挖掘其中的方法。”我似懂非懂地开始尝试,将错题统一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然后总结题目的类型,掌握对应的方法,还会对题目延伸的其他知识点进行统一整理、记忆。我发现这一招很管用,吃透一道错题后,很多其他题目也融会贯通了,就像物理中的串联电路,按动一个开关后,一连串的小灯泡都亮了。

作为理科生,我的记忆力确实不太好。虽然理科没有像文科那样需要大量背诵,但像生物这样的学科,还是需要记很多零散的知识点的。我会编一些小口诀来辅助记忆,比如“原来有核”,就是说原核生物有核糖体。考试时遇到相关选择题,我可以通过回忆这些口诀,迅速锁定正确答案。

我不聪明,就需要用更多方法和技巧来弥补缺陷。“学霸”一下子就能理解并记住的知识点,我可能需要花几倍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但是我并不着急,我会告诉自己,只要多吃透错题本上的一道错题,用口诀多记住一个知识点,对我自己来说就已经是胜利了。

敢放弃,不遗憾

中等生总要面临一个选择:要冲,还是要稳?高考时每一科的考试时间都有限,中等生往往难以顾及所有题。比如我,会纠结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的最后一两问是努力搏一搏,看能不能做出来,还是直接放弃,把时间留给前面的题。

我在模拟考试中经历了“试错”。做到最后一题时,我发现最后一问很难,但此时时间还很充足,如果直接放弃,我实在有些不甘心,心想“万一能做出来,可以多拿近10分呢”。于是,我埋头做了起来。第一分钟,我信誓旦旦自己一定可以解出答案。五分钟过去,我还在草稿纸上拼命列公式,相信再有点时间就可以了。十分钟过去,没有任何新进展。最后花了整整十五分钟,到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还是没做出来。

接连两次模拟考试都如此,让我认清了现实。对于我这种中等生来说,与其去赌概率,不如“帅气”地放弃,踏踏实实去检查前面的基础题。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考场如同战场,如果眼前的敌人明显高大难打,不如换一个下手。丢了芝麻,还能捡回西瓜,“死磕”则容易芝麻西瓜一起丢。想清楚这一点后,我在高考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最后一道大题的最后两问,换来的是完整地检查了前面的每一道题目。最终,我高考数学考了130多分,前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都是全对。

现在的我,如果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会选择先放下,去处理好其他事情。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过多,有时候是一种内耗。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呢?

不内卷,做自己

每个学校都有不少“卷王”,我们班自然也不例外。班上有个“学霸”不仅脑子聪明,还十分努力,走路时在学习,坐地铁时在学习,学起来不知疲倦,每天起早贪黑。他成了班上的“标杆人物”,被各科老师夸奖。

我承认他真的很优秀,但心里也很明白,我和他不一样,我只想做我自己。我不喜欢熬夜,如果头天熬到半夜12点还没有睡觉,第二天就会精神恍惚,一整天都迷迷糊糊的。

有一次模拟考试前夕,我错题本上还有几道错题没有看完,但也不想挑灯夜战,到了该睡觉的点,我还是安心地去睡觉了。考试时,我发现少看那几道题也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影响,反而是最佳的精神状态助我拿了高分。很庆幸,我当时理智地选择早睡,没有逼自己熬夜看完。

高考前流行用“百词斩”APP来打卡背单词,老师要求所有人把打卡截图发到班级群里。我看了同学们的打卡记录,他们学的单词一个比一个多,有人甚至一天就打卡了近300个单词。我心里有点慌了,想:“我会不会已经落后很多了?万一别人都把我比下去了,我该怎么办?”可转念一想,语文作文中我们常写“做自己,不攀比”,现实中为何反而要攀比呢?做自己,才是最好的。所以,我放弃了数量上的竞争,而是注重质量,虽然打卡的单词不多,但我会确保每一个单词都记准、记牢。

少了攀比,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不再过度关注每一次小考的成绩排名,也不会随时关注别人在学什么。我就是我,高考对我来说只是一场和自己的较量。

不埋怨,不后悔

还记得那年盛夏,我一个人在家紧张地等待高考成绩。挪动鼠标点击“查询”按钮,网页开始缓慢跳转,直到成绩猝不及防地跳出来,映入我眼中。每科成绩都比较平均,没有发挥失常,也没有等来所谓的“惊喜”。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无缘了。

但是,一切也不算太糟糕。我没有埋怨,而是迅速打起精神,加入志愿填报的大军。最终结果还算幸运,我被中央民族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录取,后来又靠转专业,实现了自己的“新闻梦”。

总看到网上有人抱怨说“好后悔,要是能回到高三,我会……”,但对我来说,即使真的有后悔药,我想我也不会吃下,因为我已经尽力了,这就是现实。

如今,高考已经离我越来越远,有些记忆已经模糊,但我仍然带着高中时的那股拼劲勇往直前,现在已经成功考上一所“985”高校的研究生。我还是和从前一样,不苛求自己必须做金字塔的顶尖,但我会在能力范围内不断向前。

上一篇: 美拉德风 等
下一篇: 我也曾一头扎进高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