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往前走,你终会知道路通向何方
作者: 陈随回想自己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可以说满是憧憬与向往,因为大学那道门槛在年幼无知的我眼中是那么容易跨过去。没想到,高一某个晚自习上,做地理作业的时候,我突然就开始掉眼泪,我把哭的原因怪罪在地理作业太难上,但事实并非如此。高中的学业比初中的繁重许多,压得初入高中的我慢慢有些喘不过气来,晚睡早起的作息更是在不断蚕食着我的精力。
等到我终于适应高中生活的时候,已经快要高二了。选科时,对于物理和历史这两者,我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果断选了历史。但高二分班后,因为一些主观原因,我很不喜欢新的历史老师,所以都不听她的课。而一个不听老师课的孩子,大概率成绩是不会好的。
直到某次考试我的历史科目考出了三十多分的成绩,我才开始正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历史,甚至用了很多个完整的周末。好在,在自己努力去记历史事件和老师的提点下,我的历史学习慢慢步入了正轨,成绩逐渐提升。在这之后,我也开始认认真真听历史老师讲课了,因为我意识到这能节约很多时间,不用课后再额外花时间去补习。在知识面前,我不得不尝试着摒弃偏见。
就整个高中阶段而言,我觉得最艰苦的时期真的是高三。高三有着数不清的试卷和看不见的未来,我在高三时就没有把当天的各科作业做完过。对于语文、历史、政治这种偏文科类的科目,我还忙活得过来,而我的数学和生物科目学得很不好,我需要花上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搞懂一道数学题或者是生物题。于是,在打通了思维后,我能开心上好久。
另外,高三时,情绪常常来得猝不及防。每次“模考”结束后,班上总会有一大堆人哭。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我也总是心存疑虑:“这个大学我是非上不可吗?”有一段时间,我感觉不到努力的意义,就觉得读书这件事还真看点天分,我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怎么就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呢?我真的很纳闷。那时候,全靠“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句话支撑着我,自我怀疑过后,我又告诉自己:“结果固然很重要,但是努力去做准备的这个过程更加重要。”
在高考前,我和妈妈讨论过失败这个话题,我问她:“如果我高考发挥失常怎么办?”我还记得,妈妈那时跟我说:“如果你真的在高考时发挥失常了,那么之后不管是去复读还是就这样上大学,都由到时候的你来决定。尽人事,知天命,把自己所能做到的东西做好了,剩下的就看‘天’了。”
至此,我的焦虑情绪才缓解了一大半。是呀,未来的事情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究竟会怎样我也无从知晓。我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当下,不让未来的自己后悔。我很认真地努力过了,那么无论结局好坏,我都能接受。
高考正式开考的那一天正好是我的生日,在进考场前,我对自己说:“准备好迎接你的礼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