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将被淹没的小岛上

作者: 任佩楠

我的高中三年是在省重点高中文科“重点班”中度过的,班里群星闪耀,高手如云。是什么样的程度呢?就是当年省内并列最高分的两位文科考生都出在我们班,全市的文科“清北生”有一半都在我们班,全班“985工程院校”录取率近于90%,班里成绩排在最末的同学也能去本省那所以省名命名的大学。

遗世独立的自由小岛

成绩,向来只是我们班同学值得称许的最后一个优点。大家对于好成绩太习以为常,不知不觉培养出了谦逊的美德,也从不会在公开场合夸口成绩。如果说成绩是我们的硬实力,那么独到的思维力、高雅的审美趣味、超群的综合素养,就是我们的软实力。

自入学起,我们每节英语课都会有形式多样的课前节目:可以自备PPT讲述任何你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某个国家的文化、某本书、某个时政热点……也可以唱我们喜欢的英文歌;还可以进行英语电影片段模仿,我们小组就演过《泰坦尼克号》中Jack和Rose在船头相拥的情景剧。有一次,英语科目学到了诗歌的单元,老师干脆带我们开展了一个草坪读诗会,于是全班同学在上课时间一起跑到校园里的草坪上席地而坐,沐浴着阳光,听着鸟鸣声,围坐在一起朗读自己准备的英文诗。

不仅仅是英语课,我们的语文课也常有电影鉴赏、话题探讨、图书馆自由阅读等活动。上阅读课时,老师和同学们会一起到学校图书馆去,自由选择想读的书。遇到《边城》《雷雨》这些经典课文,我们会先看一遍电影再上课。语文科目的早晚读上,我们不必读课本上的古诗文,可以读任何自己想读的文章。各大刊物的新年献词,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刘瑜所写的《老张、亦文和蚊米》,都曾是我们琅琅书声里的语文素养之泉。

我们班自行组织拍过微电影,也排过音乐剧,我还因那个微电影拿到了学校颁发的最佳女主角奖。

高一高二期间,在异彩纷呈的素质教育影响下,我开始朦胧地意识到,或许提高成绩并不是学习的意义,我开始对纯粹的知识感兴趣,渴求获取全新的视角,打开新的世界。我开始对更大的自由、更广阔的天空、更精彩的人生有更多期待。然而,我意识觉醒的小火苗,终究还是被高三压了下去。

日渐上升的高考海平面

我们建立起的乌托邦之于高考的笼罩,就像遗世独立的冰岛之于日益上升的海平面。它不断迫近、不断拍击,空气中飘浮着海浪的气息。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的岛民,也不可避免地活在家园或将被摧毁的无尽恐惧之中。

我就是这样。整个高中阶段,一面尽享素质教育的广阔视野,一面被考试压力、同龄人焦虑围困;一面深切意识到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一面又不得不把绝大多数精力放到应付无止境的考试中去。

从高一起,我们每天的晚自习都有一门周测,隔天就出成绩、发试卷、讲评。到了高三,周六下午还要赶回学校参加周考。然而我真正的压力来源于月考。我们的月考采用全模拟高考的形式,需要清空教室当考场,会打乱考场顺序、配备两名监考员、设置进场安检。即便这般麻烦,月考从未缺席。而月考成绩出来后,若考得好,名字便会赫然出现在光荣榜、表彰大会上,享受“无上荣耀”,同时还能得到老师的青睐、全校同学的暗暗嫉妒或敬重;若考得不好,则会被上述一连串对优绩的表彰反复鞭笞,陷入“失败者耻辱”中。偶尔碰上“开学考”“联考”“冲刺考”,考试节奏还会变快,因此,月考常如挥之不去的阴云笼罩着我,高三时尤甚。

高考焦虑已经被学校紧锣密鼓的考试制度肢解、揉碎,植入每一次大考小考之中。于是,当我行至高三,我并不知道什么叫高考压力,我不担心自己会考上什么大学,我永远只焦虑于下一次月考。

岛民的选择:站在原地 or 接受挑战

作为家园将被吞噬的岛民,是站在原地,任由海风肆虐、海浪恐吓,惶惶终日,还是找准自己的大陆,坚定地向远方游去?

当时的我,并没有看清自己的处境。

紧锣密鼓的考试令我焦头烂额,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最重要的思考。譬如: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人生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要做些什么?高考能在多大程度上帮我实现这个目标?

所谓目标,绝不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次,而是基于对自己有深刻认识后所规划的理性、审慎和充满热忱的蓝图。有了这样的大目标,考试便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彼时,我忽视了这番思考,理所应当地觉得拼命学习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将考试本身看作目的,为了使自己在班里“有面子”而学习,为了下一次月考而用功。至于我想读哪所大学,读什么专业,有什么理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浑然不知。

若学习动力纯粹依赖于外界,那焦虑、崩溃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我高中时很不快乐,总是为了小事而崩溃痛哭,每当焦虑、嫉妒的情绪滋生蔓延,又要花好大一番力气去自我劝说。同时,无论怎么改善学习方法,成绩都无法立竿见影地在月考中得到反馈。长此以往,到了高三后期,我甚至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我开始消极对待一次次的模拟考试,觉得它“没有意义”,即使成绩下滑也不在乎;也觉得课堂上老师专注于每一道题的讲评“没有意义”,反正高考又不一定会考到。我不听课、不怎么写作业,只是自顾自地钻研高考真题,企图寻找新的规律和方法。

当然,专注于高考真题自有其好处,走自己的路也无可厚非。我的问题出在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随风飘荡,左顾右盼。

现在回头看,其实那时我们班也有许多清醒而意志坚定的同学。他们“淡泊名利”,拒绝被月考制度玩弄于股掌之中,有着内生动力。

比如,我的同学小B,高高瘦瘦,走路带风,不爱社交,只和一两个好友亲近,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五。她高二时就喜欢在晚自习捧一本厚厚的法律专著,拿粗头铅笔写写画画。现在她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

又如,我的同桌小C,高一时成绩处于中上的位置,但一直稳扎稳打,成绩单发下来便放在一旁,三年如一日地第一个到教室,在座位上雷打不动地刷题,从未见过她有任何负面情绪。后来她成为本省高考分数最高的文科考生之一,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还有,我的好友小T,在一味追求“清北”的“重点班”中遗世独立,从不以“清北”为目标,只尽力做好她认为该做的事。她向来大大咧咧,举重若轻,高考顺利发挥,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我后来才意识到,不受情绪魔咒掌控的,都是跳出高中生局限、立足长远的人。他们一早便有了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学习,能看清自己脚下的路,并一步步走下去。他们的目标从不是哪次月考、期考、联考,那些考试并不能全部反映一个人的综合实力,把它看得过重只会平添焦虑,打乱自己的节奏。他们心中有更宏大的蓝图,于是他们走得正、走得稳。

进入大学后,我才终于领悟了长远目标之于短期努力的意义,然后改变了外驱式学习模式,开始规划属于自己的蓝图。学习的意义在于收获成长,或许,这就是省重点高中“重点班”教会我的最后一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