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绘青春之声

作者: 将离

播完最后一次节目,轻轻地掩上播音间的门,接过老师手中“优秀站员”的荣誉证书,宣告自己在广播站的编辑生涯告一段落时,我总觉得有些恍惚。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总觉得刚进入广播站的那一幕幕情景就发生在昨日。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被广播站的学长学姐那变换声线的配音以及广播站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所吸引。为了弥补自己高中时与广播站失之交臂的遗憾,我怀着既紧张又期待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广播站的选拔。

真诚与坚毅

与常规的社团不同,大学的广播站隶属于校党委宣传统战部,跟学生会一样为校级学生部门,因此其选拔要求也相对偏高。

第一轮考核是常规的笔试。编辑与机务两个岗位仅仅需要完成相关的试卷即可,而播音岗位则需要在写完一道公共大题后,前往另一间教室进行普通话基础测试。纠结于选择哪个组别的我,在看到隔壁播音组的考场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编辑组。编辑岗位的笔试不仅需要完成基础题,还需要在十道选做题里选择三道不同类别的题目作答,每道题回答的字数不得少于250字。构思时,我不小心花了太多时间,留给我落笔的时间已然不多了。奋笔疾书时,我仿佛回到了高考考场,感觉既紧张又兴奋。后来,在广播站新人见面会上,学长学姐打趣我说,在整个考场中,他们最先记住的人就是我,因为到最后就只剩我一个人坐在那间教室里,写了一份“千字小论文”。

比起答案是否正中出题者下怀,一轮笔试更侧重于考察应试者对这次考核的态度,因此,即使我们回答得不够出彩,也不要企图通过查手机等途径寻求通关的捷径。真诚的态度才是我们通过考核的不二法门。

与大部分学生组织不同,广播站最后一轮的考核是入站实习,实习的时间接近一个月,而且这一环节仍然有高达40%的淘汰率。设置这一环节,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观察新人的上镜表现,另一方面是为了考察新人的长线“作战”抗压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怀着真诚与坚毅的态度,我顺利地通过层层选拔,正式成为校广播站编辑组的一员。

困难与磨合

进入广播站后,我们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先和自己的节目混个“脸熟”。作为一名编辑,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撰写广播稿、台词稿,只有充分了解自己节目的特性、风格,创作出来的稿子才是贴切且符合要求的。我们广播站主要有这几个栏目:“一周要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着眼世界形势变化,实时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引领学子们接轨国际与民族未来;“奇行天下”——笔绘秀美的大地山川,带领学子们在广阔山河中畅游;“光影留声”——在一段段传奇故事中引领学子们走进经典,领悟人生……这些都是一届又一届干事们精心策划并经过“市场”考验留下来的精品栏目,极具风格与特色。

我们在撰写稿件、熟悉节目调性的同时,还要学习实时节目的播放操作,例如:片头片尾播放时间点的把控,节目中途应该切换哪个间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如何控制,等等。

为了保障节目能按时播出,提前试音和对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开始对稿的时候,听着播音员们的试音,我根本听不出哪里有问题,但跟着一起对稿的学姐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播音员的问题所在:新闻播报的情绪不正确,断句有问题或是整段念得没有重点。当学姐温柔地问我“你觉得还有哪里需要改进吗?”的时候,我的目光游移不定,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具体的东西,甚至一度秉持“沉默是金”的原则努力将自己透明化。

没过几天,在对完稿后,我被带我的学姐单独留了下来。学姐边收拾东西边和我说要带我去校外美食街的刨冰店解解馋。走在路上,我心生不妙的预感,缓慢地挪动着脚步,只希望能够晚一些面临这场“审判”。

出乎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美食环节”中,学姐并没有严肃地批评或是指责我,而是温柔地给我讲解了新闻播音需要格外注意的几个方面。至于困扰我已久的“如何找到‘新闻感’”的问题,她告诉我:“对节目组而言,编辑是一个节目真正的灵魂。要想做好一名编辑,首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做一档什么样的节目。新闻报道究竟应该怎么读,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好比同样是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和《共同关注》也各有区别。你可以多看看自己喜欢的新闻节目来培养听感,学学如何断句、如何突出重点,再去寻找你想要的‘新闻感’。”

那天,学姐把我送到宿舍楼下的时候,还俏皮地捋了两下我的头发,笑着告诉我不用那么紧张,她刚来广播站的时候,也曾像我一样什么建议都不敢提,担心惹得学长学姐不快。但在节目组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是一起工作的同僚,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人无完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其他人找到不足并改正问题,这样才能让广播站走得更长远。

大概是那天的太阳太过热烈,被看穿心事的我被白晃晃的阳光一照居然有想要流泪的冲动,但心里却仿佛卸下了一个重担,一下子轻盈了起来。

敬畏与热爱

我依稀记得第一次上节目的时候,自己用止不住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音量键,听到监听耳机里顺利地传出节目声音的时候长舒一口气;在节目播出中途,自己因紧张而导致大脑一片空白,不记得下一步要播放哪个间奏音频时,学姐在我身后小声地提醒我并安抚我的情绪;节目播完后,大家聚在一起复盘今天的节目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同时激情澎湃地碰着拳,为下一次的节目鼓劲、积蓄能量。即使我已经操作过无数次,渐渐熟悉了节目流程,不会在播节目时手忙脚乱,但每一次播节目的时候,我都会像第一次操作时那样对调音台充满敬畏之情,用真诚的热爱来面对自己的文字和节目,而这也是广播节目永葆生机与活力的秘诀。

后记

绿荫下折射出暮色的光影,我们听着校园内熟悉的广播声,开始翻阅青春这本太仓促的书。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菜鸟”飞速地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广播站骨干,那个曾经总是怯生生的、不敢开口表达内心想法的女孩逐渐敢在播音间里“指点江山”,甚至后来还打造了独属于自己的广播专栏。在一篇篇反复修改的新闻稿件中、一遍遍推翻重来的节目录制中、一段段精心剪辑的音频中,我看到我们的青春在一点点发芽、抽枝,逐渐有了参天大树的雏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