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我选择了德语

作者: 王谡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自幼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我对外语有着极大的兴趣,也乐意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外语学习,很早就萌发了成为一名外语人才、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梦想种子。于是,在后来高考志愿填报时,我毅然选择了德语专业,也如愿进入一所老牌外国语院校学习。在那片充满生机与风情的黑土地上,我与我的大学专业展开了一段浪漫的故事。

北上求学之前,我对于德语和日耳曼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只是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文艺作品和历史人物上,诸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马克思、恩格斯,等等。除此之外,历史课本上的德国发展史,也令我对德意志民族的文化脉络与精神内核充满着无限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德语是一门复杂的语言,相对于日语、朝鲜语等小语种而言,学习难度较高。刚入学时,老师便坦言:“德语入门不难,但要学会和掌握,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这一番“泼冷水”的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学德语,会发音是第一步,德语学习有着其独具特色的小舌音“r”,这是一个需要用气流冲击或摩擦小舌才能发出的颤音。大部分人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练习,很难发出这个音。于是在老师传授了发音练习方法之后,同学们无论是在宿舍起床洗漱、平时喝水,还是晨读看书,都在不间断地练习。那一段日子里,奇怪的声音(类似呕吐声)在耳畔此起彼伏。我仍记得,当时能够发出小舌音时的欣喜若狂,以及不断地进阶尝试的新奇感觉。一个月过后,伴随克服学习障碍的释怀与掌握新技能的兴奋,绝大多数同学都基本学会了小舌音,不少人甚至能让小舌音连续颤抖10秒钟以上,并尝试将其与其他字母拼读在一起。而这,也成为我们开启德语学习之旅的第一把珍贵钥匙。

第二步就是学习德语字母的书写了,德语字母是由拉丁字母组成的,除了拉丁字母的26个字母,还有4个字母的变体。这些字母与英文字母十分相似,在记忆书写上比较容易,入门阶段所占课时也相对较少,因此,我们便很快进入第三步——词汇与语法的训练。

学习任何一门外语,语法都是让人最为头痛的部分,德语亦是如此。德语的词汇与语法非常复杂,名词除必须首字母大写,还有性、数、格、式的区别,分阴阳中三性,一二三四格,一个词随着主语人称的变换而形成不同的格数。此外,谓语动词也要按照约定俗成的要求放置在第二位,并且需要背词性,因为德语的名词是与形容词挂钩的,若名词的词性搞不清楚,形容词的词尾就会出错,虽然只是一个字母的区别,但已足以让你的表达离题万里。尽管如此,据我了解,很多德国人在平时日常交流中其实并不太讲究语法,因此在与其进行口语交流时不必像书面用语那般严谨工整。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发音、词汇、语法构成了德语学习的“三大支柱”。我们在大一、大二会通过基础德语、基础德语视听说、基础德语口语等专业课程不断锻炼语法基础知识,而进入大三、大四,才真正进入实用语言的学习阶段,在理论知识框架上添砖加瓦,充实德语学习的房屋寓所。这时,我们会学习像德国戏剧、德国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中西方哲学思想导论这些丰富驳杂的专业选修课,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德语世界拓宽视野。我仍记得,在文学翻译课上,直面文学巨匠们所著的德语原本时的震撼与冲击,那种用母语语言才能表达的文字之美,非语言学习者不可体会。当我对歌德的《迷娘曲》进行尝试翻译时,所作译本获得导师高度认可,我心中对选择德语的决定又坚定了几分,对德语语言文字的深入学习,唤醒了我心中对文学藏匿和破损的热爱,前期基础学习阶段的枯燥和烦闷被一扫而空。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从实用和功利的角度来看,德语经贸、市场管理等课程可能对就业更有助益,而文学世界的深刻幽微反倒显得有些缥缈虚浮了。也许这就是语言学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所在吧,如果你没有办法在一门语言上深入研究、做到精益求精,那就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吧。的确,在外语人才需求逐渐饱和的当下,就业难已成为摆在众多小语种学子眼前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如果能够以小语种为主线优势,加以辅修金融、法学、国际关系等学科,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换言之,仅仅掌握纯语言而没有其他技能,想找到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但总体来看,作为一门拥有较为广泛应用领域和实践机会的小语种,德语专业的就业前景相对光明。目前,进驻中国市场,以独资、合资等形式投资建厂的德国企业数量不少。因此,除考研、考公之外,也有很多毕业生会在IT、工业制造领域的三资企业(特别是诸如宝马、大众等汽车行业)任职,或进入国家外事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新闻机构等,从事翻译传播、外贸销售、教学培训等相关工作。正所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德专生,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莫测未来,要做的就是努力掌握好专业语言,深耕专业的土壤,并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不断拓展提升知识面和另类技能,增强“软实力”,才能在小语种的就业压力下立于不败之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