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 九野

“树王”是谁?城里来的知青李立认为,“树王”就是农场的山上最古老、最大的树。这是一棵几人合抱粗的参天大树,树的枝叶蔓延开去,遮住了数百平方米大小的地方。用手抚摸树干,似乎还能感受到跳动的心脉。

村里人都对这棵树带有一丝敬畏之情,认为“这树成了精了,哪个砍哪个要糟”。李立却觉得这是迷信:“植物的生长,新陈代谢,自然规律。太大了,太老了,人就迷信为精。”他认为,只要“树王”一倒,这种迷信就会被破除。况且,这棵树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巨大的树冠阻挡了其他作物的阳光,因此它是一棵完全无用的树,需要被砍掉。

其实大多数人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或者说,他们完全顺从李立的想法。毕竟他们觉得,从城里来的知青是充满智慧、见多识广的人,况且砍树也是为了改造落后的村庄,是件好事。

坚决抵制砍掉这棵树的人,是昔日的军人肖疙瘩。他平时不爱说话,却有一手用刀和磨刀的好本事;他对砍树有着庖丁解牛一般的经验,他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让一群人在砍树过程中避免了生命危险。实际上,肖疙瘩对山林的感情极深,他认为,树木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岁月的见证,并没有有用和无用之分。然而在时代建设的浪潮中,他无力阻止一棵又一棵树的倒下。

轮到要砍这棵树的时候,肖疙瘩上前用身躯抵挡住了利刃:“学生,那里不是砍的地方。”李立问: “那你说是哪儿呢?”肖疙瘩指着自己的胸口说:“这里。”这副铮铮铁骨让这个个子不高、平时沉默寡言的男人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只是,现场没有一个人支持他。村支书说:“这砍树的手艺,全场你最拿手,我知道,要不你怎么落个‘树王’的称呼呢?”他瞟着肖疙瘩的表情,继续说:“砍吧,总归是要砍,学生们有道理,不破不立,砍。”原来,肖疙瘩才是真正的“树王”。

这里是整本书的高潮部分。然而,仅凭肖疙瘩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止人们砍树的。大树整整被砍了四天,肖疙瘩就在大树旁边整整守了四天,定定地看着刀起刀落。——“刀哐当一声落在树根上。余音沿树升上去,正要没有,忽然如哭声一般,十数只鸟箭一样,发一阵喊,飞离大树。”

大树倒下了,肖疙瘩也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被葬在离大树仅剩的树桩不远的地方。后来,他的坟上开出了白色的花,村里人说这白花可以用来治刀伤。想来,这“有用”的花断不会被除掉了吧。树桩如疤,白花如被砍伤后露出的白骨。“树王”留给世间的,是两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书中,知青李立和“树王”肖疙瘩是一组矛盾人物,由他们俩引发了现实思维和生命思维的矛盾。但他们中并没有谁是反面形象,他们俩各有立场,这也是阿城这部《树王》的魅力所在。其中,肖疙瘩和李立的这一段对话最引人深思——

“这棵树没有用吗?”

“当然没有用。它能干什么呢?烧柴?做桌椅?盖房子?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

“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

“证明什么?”

“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

“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当然包括你的老天爷。”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我们要如何确定一个事物是有用还是无用?这或许是我们一生都避不开的问题。最终,时代需求战胜了生命本色,“因循守旧”的人也消逝在时间长河中。而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过量伐木烧山、土壤慢慢沙漠化、生态渐渐失衡,“纸上谈兵”的认知局限就会暴露出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如这棵树,实际上,它为众多生物提供了住所,它的根深深地扎进地里,维系了一方水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谁又能说它是“无用”之树呢?

“天与人不相胜”,只有和谐圆融共处,才是相生之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