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言·美食·人文
作者: 詹莹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城。城市包容着时尚潮流的更新迭代,用归属感和共同记忆,提供给居住其中的人们一个能够被容纳的生活环境。
建筑、语言、美食中潜藏的城市气质
我们如何观察一座城?跟随纪录片《我的城》走进北京、成都、上海、银川、深圳这五座中国典型城市,我们会发现地方建筑以无言的砖瓦诉说着城市的气质品格——
胡同和四合院是许多老北京人理想的生存空间,街坊四邻的边界感和陌生感被一方温馨的院落所消解。而在CBD、三里屯、中关村这些时新商业圈和互联网圈,或是都市潮人们身着风格各异的时装,或是码农背着标配双肩包行色匆匆,形成了一道道与“大裤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路办公区)相映成趣的风景。
街头和小区路口旁,扎堆开门的苍蝇馆子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食客;夜晚昏暗的小茶楼里,老人们边品咂茶水边闲话家常,或是打打麻将。与巷子里的闲散惬意形成对照,春熙路成为年轻活力的代名词,是无数网红和游客体验成都夜生活的打卡地。成都让人们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十里洋场是“魔都”人的社交中心,在这里,国风元素与西洋元素在建筑上得到平衡,得以在快节奏的现代时尚冲击下保留历史的温度。夜晚的外白渡桥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昏黄弄堂里的酒吧吟唱着漂泊者的梦想。
西北小城银川的城区,是求职者追逐梦想的殿堂。而在写满沧桑的贺兰山里,还有个当地人皆知的“小口子”,那是个三教合一的地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融合在其建筑上可见一斑。西北是荒凉的,但银川却以其独特与庄严,书写着这座小城中温暖的烟火气与安然恬淡的生活。
深圳则是无数异乡者的第二个家。密集的科技大厦,繁忙的地铁站……在深圳,人们努力的脚步总是很紧迫。大芬油画村是其中一座核心区域占地约0.4平方公里的客家村落,籍籍无名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挥舞画笔,楼与楼的通道里堆满了画作,人与人的理想不断碰撞,摩擦出火花。
城与城之间不同,但城市的一砖一瓦所维持的稳定文化因素却彰显着其经久不衰的文化承续性。
我们还能看到不同地方的独特语言也作为装盛城市文化的容器,守护城市文化底蕴。
“吃了吗?”“劳驾!”——京味俚语带给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外国友人不小的文化震撼,外国人的北京印象不断被刷新。而上海方言借助剧场平台得以留存,沪剧的创制与舞台的搭建,给上海话带来更广阔的传播和使用空间。
可以说,无论是京味俚语的清亮脆生,还是吴侬软语的温润绵细,都是城市血脉的绵延和保留,是用于窥探城市的放大镜。
每座城市的地方美食,也以色香味俱全之丰润鲜美,酣畅淋漓地展现着城市的气质禀赋。或是胡同里一碗热气腾腾的卤煮和沿街叫卖的糖葫芦、驴打滚,或是街头一碗香气扑鼻的羊杂汤和酒庄里醇厚的宁夏葡萄酒,又或是苍蝇馆子里鲜香麻辣的爆炒和路边常见的三大炮、担担面、肥肠粉,街头巷尾的地方美食是当地市井文化的缩影,给生活在城中的人们提供无可言喻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与居民共同锻造一段又一段的生活记忆。
其实,城市气质是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形成的,除去城市中的建筑、语言、美食的加持,在纪录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各类城市气质“代言人”。
人是城市气质的书写者
城市以其独特的气质影响着人,同时,城里的人用自己毫不知情地凝聚于身的影响力去塑造城市性格。
城墙根下边晒太阳边唠嗑儿,偶尔有些许小贩的叫卖声传来,这是老北京市民独一份的生活体验;在大大小小的湖面钓鱼,在荒野中办一场音乐会,这是银川市民所选择的舒适生活;时不时炫一顿火锅或是在茶馆里围坐闲聊,这是成都市民的悠闲日常;和平饭店里,人们西装革履,身着华服,觥筹交错,翩翩起舞,沉浸在萨克斯曼妙的旋律里,在中西碰撞中从容地进行平衡,这是上海市民的常见功课;听说深圳遍地是黄金,所以想来捞一桶金,这是许多人慕名来到深圳的最初念头。
城里的人既是享受城市所供给的物质资料的居住者、栖息者,也是用文字、影像、声音描绘城市生活的记录者。城市人群或许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气质精神,体现凝聚在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因缘际遇。
城与人关系扭结错综,城市中既有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原住民,也有只身闯异乡的外来客。前者中的一部分人在不断更新的城市角落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商业模式,此外,身闯异乡的平凡外来客也在慢慢融入城市,成为一座城市的新鲜血液,城市因此得以不断变换面貌。比如在上海,曾经小小的路面就足以支撑黄包车经济的繁荣发展,如今却靠外滩十里洋场的卡通小火车稳稳抓住游客的“芳心”;曾经舞厅是有钱人消遣娱乐的场所,现在随处可见的广场舞成为现代上海人陶冶身心的良药。
人的生活节奏总是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适宜,唯有此,人与城才得以和谐共生。
包容万象的城市舞台
在镜头之下,北京的城楼式古建筑一如稳健老者,娓娓道来过去的故事,展露岁月的痕迹;而三里屯等新商业圈更像年轻人,时尚年轻,狂放恣肆,用生命力搅动时代的旋涡。成都除了最具特色的慢节奏城市生活,还有着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西”,如cosplay、机车等新鲜事物,与成都散漫悠闲的市井文化交融碰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都是捕风,一切都是捉影。”现代城市以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为一切可能性的发生提供舞台,而这包容性的背后是城市给生存其中之人所提供的机遇,是供人施展其魄力的舞台。
瞬息万变的城市生活
城市以其千变万化,不断给人制造着惊喜。即使是作为时尚之都的上海,也时常难以招架快时尚的更新迭代。在面对作为文化符码的“时尚”,是顺应弄潮儿亦步亦趋,还是规避流行趋势创造独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是人们在面对变化时所踌躇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发展会改变一些东西,发展有得有失,我们很难用是非去判断对错。
赵园在《北京:城与人》中指出,城市文化的建构状态是近于“永远”的状态,这注定了“纯粹状态”的不可能存在。《我的城》这部纪录片凭借影像语言,从高楼大厦的侧面,即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向观众展示了现代城市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城市人的现代心态。城市的活力与城市人的生命力有着不可断裂的联系,“我的城”不仅仅是我们所生活、居住的宽广世界,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城。人与城一起,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溯幸福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