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场佳作赏析“立意深刻”

作者: 王淦生

每年高考过后,最为人们所关注的考试内容便是作文。一是因为其分值高,作文分数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总分;二是数理化史地政专业性较强,未必人人皆能“置喙”,而作文却是所有“识字分子”均可参与评说的。所以书报杂志上总也少不了各种考场优秀作文、名家下水作文、准高三学生的备考作文……这里我也想选择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大家,让将要走进考场的学子有一个写作的模板。

“发展等级”中的第一项要求便是“深刻”,而“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观点具有启发性。在这三个方面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说是后两个方面的基础。因为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也才能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所以,要想让文章思想深刻,就要能掀开生活的表象,让读者借助你的文章看清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句话中的“未见”与“未发”很多便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下面,我们就来读一篇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考场佳作,体会文章立意深刻的妙处。

固本夯基,妙手生辉

初学围棋,需自本手始,打牢基础;渐入佳境后,再追求妙手,创造神奇。平素既不可学俗手,因小失大;也不应热衷妙手,舍本逐末。围棋之道启示我们:凡事需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辉。(联系命题材料,简析本手与妙手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初学围棋,必先学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然而,很多人偏偏热衷于速成。殊不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何来奇招?于是不少人妙手不成,反出俗手,甚至恶手。可见,围棋之道,当先夯实基础,只有掌握了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方可生出出人意料的精妙灵感。棋理如此,人生之理亦是如此。(运用对比手法阐述“固本夯基”之重要性,并由棋理转入人生之理,拓展自然)

由棋入学,道理是一样的。求学之道,亦当先夯实基础,如此方能渐入佳境,继而有所创造。

古今中外,凡有大学问者,莫不遵循此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源头活水”便是贾岛的“两句三年得”、孟郊的“拈断数茎须”、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的铁杵磨成针、钱钟书的学贯中西……他们所有的妙手,无不得益于早年本手之锻炼。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见,求学之道亦如围棋之道——学好本手,方有妙手。(引证、例证相结合,论据信手拈来,正面阐述“固本”之重要性)

本手促成妙手,妙手源于本手。只有遵循行事之规律,方能达到妙手天成之境界。不懂行事之规律者,常常会因小失大,甚至自食恶果。当下一些所谓的“学者”,无专业功底,却急于出书成名,以致散布谬误,贻害一方;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便学超阶知识,结果得不偿失,害娃不浅;一些流量明星,胸无点墨,却在大众面前为文化代言,以致误导青少年……无本手之功,非但不会出妙手,还会出俗手、恶手。(结合典型事例,从反面阐述“固本”之重要性。上面两段正反结合,揭示了“固本”对求学的意义,见解深刻,发人深省)

只有夯实基础,方能构建大厦。求学如此,世间万事,概莫能外。(承上启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有仁德之本,方能立于世间;若无仁德之本,便无“道”之人生。《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应以民为本,本固才会国富兵强,才会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对“本”的意义作深层次的拓展。由求学之“本”——基础,到为人之“本”——仁德,再到治国之“本”——民众,逐层阐述“本”之于事业、人生乃至国家、民族的意义。这一段是主题的升华)

新时代青年应深谙此道:求学应先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如此才能学有所成、妙手生花;为人当以仁德为本,如此方能立于天地之间,收获精彩人生;治国须坚守本心,不忘初心,为大众谋福祉,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切忌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热衷于妙手,导致失去求学立德的大好时机;更不可专思妙手,忽视本手,最终下出俗手、恶手,害人亦害己!(总结全文,从正反两个方面重申“固本夯基”之意义)

棋道亦人道,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辉!(再次点题,凸显中心)

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考生不仅阐述了“凡事需固本夯基,方可妙手生辉”的道理,还对主题的意义进行了拓展。在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固本夯基”的重要性后,考生笔锋一转,对“本”的含意加以拓展,即借助经典名言,阐述了“本”之于人的另一层重要意义——仁德。为人当以仁德为本,只有在立好仁德的基础上,方能建功立业,收获美妙人生。如此一来,既拓展了文章的主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也使文章主题更富新意。

下面,我们再来研读两则立意深刻的精彩文段,体会优秀作文中思想火花的绚丽。

在发展的道路上,方向比道路更重要。没有方向和目标,我们很难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所以,选择好目标,才能赢得未来;而赢得未来,就是最大的成功。华为开发5G的例子就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是找准目标、创造未来。反之,如果像诺基亚那样,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即使现在辉煌,未来也会惨遭淘汰。只有瞄准目标,才会永葆生机。

这是2022年新高考Ⅱ卷优秀作文《选择好人生道路,用创新铸就未来》的片段。分论点“在发展的道路上,方向比道路更重要”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论题,考生提出这一分论点,并举例论证,正是希望广大青年能选择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走弯路。

喜欢发问是孩子们共同的特点。他们用清澈的眼睛和纯真的心去观察和探求这个世界,因而有无数的疑问希望得到解答,而发问是最为自然的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地变了:烦恼增加了,负担加重了,不喜发问了,接受了无须发问的现实,也服从了已有的结论。吸收尚且不暇,遑论追问?于是,他们一个个都成了懂事的、听话的“别人家的孩子”。

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不再有问题,孩子们也不再发问了。对此,我们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吗?我们是否要去思考关于快乐、理想、天性、灵感等方面的话题?

这是2022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保有一颗探索的童心》的片段。考生对孩子们从喜欢发问到一味听话这一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吸收尚且不暇,遑论追问”,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喜欢发问的天性,使他们失去了少儿时期本应具有的“快乐、理想、天性、灵感”。议论有深度,能给人以启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