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写作“三识”,打造“六度”文章
作者: 杨丽娜与写作有关的意识很多,文体意识、读者意识、问题意识、切题意识、点题意识、关键词意识等,不一而足,而本文所强调的“三识”是指主体意识、情境意识、思辨意识。这“三个意识”的主张源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的三个“无不”命题主旨,即“无价值不入题,无情境不成题,无思维不命题”。树立“三个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品质,写出文章的温度与高度、宽度与厚度、深度与力度。
树立主体意识,写出文章的温度与高度
树立主体意识,就是从自身角色出发,从“我”的角度审视问题,书写个人真实的体验和思考,表达自我的感性认识、理性认知。综观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写作引导语,大多体现了对“你的认识(感悟)与思考”的强调,这和高中语文新课标“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学习要求是一致的。
在作文命题中,写作主体“你”常见为两类角色。一类是学生本体,旨在引导考生向外观照他人,向内观照自我,从而树立正向、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如2022年全国甲卷写作明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系广泛的领域谈获得的启示;一类是情境主体,如特定年代的“青年学生当事人”、电视主持人、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等,有具体的身份限定、情境限制,要求考生写作时契合身份,贴合背景,旨在引导考生向外观照世界,培养考生的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写作背景,以复兴中学团委的“选择·创造·未来”主题征文活动为任务,意在引导考生面向未来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价值创造。这道作文题,开头结尾都提及“共青团”“团委”,隐含了对写作主体的身份要求,考生写作时应具备共青团员的角色意识,在写作中既要体现出共青团员奋发有为、使命担当的意识,又要融入个人的发展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千文一面中写出文章的温度与高度。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由“双奥”谈体育和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这需要考生联系自身的成长跨越与发展,谈“亲历其中”“融入未来”的感悟与思考,这里面个人的情感思考是写作的起点,从“小我”走向“大我”,从个人走向家国天下,是写作的旨归。
过去,考生写作多囿于“小我”,思考与感悟的角度单一,视野狭窄,格局不高,不能从个人与世界的有机融合中找到青年应有的位置和担当;如今,考生写“国家社会之大我”“社会主流之价值”,又存在空喊口号、空泛抒情的问题,切入角度过大,缺乏个体对生活独特的感知力、对宏大主题的体察与思考,温度不足、深度不够。要想写出情思饱满的好文章,考生就要在写作中树立双重主体意识:立足个体视角,从“小处着笔”,抒发个人内心感受,并能以小见大,写出生活冷暖、人性温度、理性之思;立足青年群体视角,表达对社会、民族、世界的感受,着眼于“大”,也同样可以联系自我,融入感性。
高考也正有意识地从这方面做出引导。2022年天津卷写作“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考生要辩证理解“寻常”与“最美”的关系,写出“寻常”中的不寻常,发现“寻常”背后的人物美、人情美、精神美。只着笔于“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的温情难免失之于琐屑,只见“寻常”不见“最美”;只着眼于“国泰民丰,岁月静好”的祥和难免失之于空泛,无法凸显“寻常”。烟火气中有“小家”温情,也有“大家”祥和,需要珍惜、守护,也需要奉献、担当。考生写作时既要眼中有风景、眼中有他人,也要文中有自我,体现“我”的守护、“我”的担当,于具体情境中写出普遍之意义。
由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将对国家的使命担当、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寄于生活的细节真实、情感的丰富真挚中,可以达到情与理的交融。如作文《互争之外,共哺共生》:
“……在教育内卷之流横行的当下,我们的校园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丛林’,竞争和比较已充斥着我们的学习、生活。但莫要因有了竞争就视同窗为敌手,狭隘的视角只会局限自己的境界。为何不能敞开胸怀,与他人结伴前行呢?正如我们为运动会上个人赛的精彩而欢呼的同时,也欣赏那接力赛里汹涌壮阔的热情。同学们,不妨放下防备的姿态,因为敌视不会使你的对手变弱,而开放的胸怀和善良的真诚则会让你师其所长、补其所短,既强大了自身,也凝聚了彼此。
“当我们踏出校园时,我们会步入更大的社会‘丛林’,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会直面从前耳闻的那些竞争的残酷,但我希望大家将来无论如何与社会的‘猛虎’搏杀,都不要忘记那令人温暖的大多数。或许商业场上尔虞我诈,政治局里伎俩诡谲,国界边境战火不停,但那终归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我们仍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箱箱医疗物资送来的温暖;仍有河南洪水中,那些风雨无畏、一苇杭之的援助之手;仍有从唐山大地震到汤加火山爆发后不渝的慰问良音……海明威说:‘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丧钟就是为你而鸣。’只有携起双手的人类才能同舟共济,驶向更远的未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牢记:独居者,终有困顿艰难之日;群居者,或有改天换日之能。在人类群体之上,还有更广阔的自然世界,人类的团结造就了现代化的伟业,但我们不能忽视了大自然的威力。诚如林清玄所言:‘真正的生命平等应是一切生命的平等。’人类不能站在制高点上俯瞰众生,也不必为与众生争赢霸主之位而沾沾自喜。当自然对人类敞开胸怀时,人类也应爱护她。同学们,我们期盼着《瓦尔登湖》里的缪斯女神能再次歌唱,前有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不辍耕耘,今有蚂蚁森林汇集点滴微光,未来应有你们让地球哺育和谐希望。……”
这是一篇主体意识鲜明的作文。竞争与合作的熟悉场景、难以言说的内卷焦虑、走向未知社会的惶恐等,同频共振的话题内容无不引起了以学生为主要群体的听众对象的共鸣;“小我”与“大我”结合,校园—学生、社会—青年、自然—人类,多场域、多角色的叠加,贯穿始终的是结伴前行的温暖,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主题。从校园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生命共同体,众生平等和谐的发展主张逐层推进,使听众、读者体验到情感温度的同时,又有了理性的思考、行动的方向,体现了作者境界、格局之高。
树立情境意识,写出文章的宽度与厚度
高考作文以情境为载体,写作情境由情境材料、任务指令、写作要求三部分构成。情境交际性写作,以交流思想感情、主张见解为目的,完整的交际情境包含了目的、方式、背景、读者、作者、关系、话题、场合等要素。考生写作时不仅要明确任务与立意,还要兼顾这些交际要素,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以达到抒发情感、引起共鸣的效果。创设良好的交流情境也是增加文章温度的路径之一。在文体自选的写作中,我们也常见有考生主动创设交际情境,选用演讲稿、书信体等应用文体来完成写作任务,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主题征文,虽然没有规定是演讲稿、发言稿,但是如果考生采用演讲体来写作,就能增强交流感、对象感、在场感,将生活中获得的体验、思考,以及由现象激发起的各种情感,真实地流露在文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收获感召力。
情境中的场域与主题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信息,影响着文章写作的宽度与深度。如代表中国青年,以国际论坛为演讲场域,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演讲主题,以国际青年为听众客体,内容的选取就不能局限于一国一家,要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未来,描绘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如此方能写出识见的宽度、眼界的广度;作为栏目主持人,以电视为媒介,以主持《中华地名》为情境,旨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倡导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内容上就应以小见大,由个体及中华,由地名及文化,选取具有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的地名,通过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将个人记忆、情感与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勾连,如此方能写出情感的温度、历史文化的厚度。
2022年全国乙卷主题作文“跨越,再跨越”,从“双奥”表格内容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纵深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表现为成绩的跨越、体育的跨越、科技的跨越、经济的跨越、质与量的跨越等,考生写作时应由现象到本质,不能仅停留在各领域跨越式发展的举例层面,还要纵深挖掘,思考跨越性成绩取得的主客观因素有哪些,要想取得“再跨越”的发展需要遵循哪些路径、做出哪些调整、进行哪些创新等,这样才能体现考生开阔的眼界和深入的认知。
情境,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各种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境况,具有立体性。高考作文的情境材料常以时空维度构建写作与认知的坐标,考生在行文写作中也可巧借时空维度写出宽度与厚度。根据时间、空间的设置,考生可以在文章中创设丰富的事例情境,时间上可设过去、未来的虚境,当下的实境,空间上可有海陆空、东南西北、海内外、天上地下人间等。利用不同时空情境可以增加文章的宽度与厚度,因此,选取素材时应该考虑时空性,以达到情境多样、内容丰富的效果。此外,以材料为起点,运用联想法找相似或相反的情境,既可以有效避免偏题或跑题,也可以避免“就事论事”时的内容局限与视野狭窄,通过类比求同、对比求异,可以增加文章的议论说理性。
高考作文命题中不同类型的情境材料与任务要求有着不同的命题价值指向。以社会现象为情境材料的,命题指向对现象的评论,写作时应挖掘本质、剖析原因、思考解决办法,如2022年天津卷作文材料解释了什么是“烟火气”,如何保持“烟火气”,考生还需要思考“寻常烟火”最美的原因;以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为情境材料的,命题指向对历史价值的挖掘、对时代意义的认识、对个人的启发,写作引导语中多见“启示”二字,写作时就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联系现实是关键的会意,写作时宜采用由实到虚的结构思路,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让考生从书法“写‘人’”中获得“如何做人”的启示;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让考生从毛泽东的“体育之效”中获得个体、集体、国家、民族如何自信自强的启示;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让考生从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中生发思考,谈对“基础”与“创造”的关系感悟。
情境任务型作文,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考生写作只有综合情境的各种要素,置身于情境材料之中,将其中的具体陈述进行抽象概括,将抽象表达具体化,分析其间关系,才能正确解读情境,正确立意。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由两段情境材料构成,第一段材料概括性表述“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第二段材料以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为例,具体阐述他们的选择与创造,帮助考生加深对第一段“创新发展”的理解以及如何“开启未来”的思考。考生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要沿着材料提供的思维路径去探析,如由材料中列举出的多种开启未来的方式,“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就能够得到自己“面向未来”的职业选择启示,而“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科学素养”“中国文化”“理想和精神”都是开启未来的力量源泉。如果忽略对情境的分析,只谈“选择·创造·未来”,那“未来”就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背景,三元主题就可能只剩下二元“选择·创造”。
高考写作中的情境是“强情境”,而非“弱情境”。“弱情境”与写作立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只是一个背景、引子,而“强情境”则与考核的内容密切联系,情境内容直接决定写作的方向、过程与结论。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以《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为情境,有的老师、考生把它看作“弱情境”而忽视对它的分析,只通过写作引导语中的关键词句审题立意,谈“移用”“化用”“独创”在各领域中的“不同艺术效果”,得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立意,这是不足的。考生只有对“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才能深刻理解“不同的题名不同的效果”,从而明确:古为今用也要结合现实、推陈出新;洋为中用也要符合国情,避免生搬硬套;应该立足自身情况拿来、借鉴和创新。强、弱情境的不同定位,直接影响了写作的立意,可见,树立情境意识,重视对情境材料的精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树立思辨意识,写出文章的深度与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