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落座,“驴火”可亲
作者: 王继颖
中华各地特色美食宛若千姿百态的香花,河北保定的驴肉火烧是姿态素朴却滋味超俗的一朵。刚出锅的火烧是圆圆扁扁、酥脆清香的面饼,待饼腹被细碎喷香的熟驴肉塞得鼓鼓囊囊,即为诱人味蕾的驴肉火烧。保定人简称驴肉火烧为“驴火”。飘香的驴火店,散布在古城保定的大街小巷。历史文化悠久的保定西大街,就藏着一家驴火店。
西大街很窄,东西走向,灰砖墙建筑分列街南街北。驴火店在街南,店门上方黑底匾额衬出的金字店名“杨村耳朵眼火烧”,未脱离火烧起源地的乡土气。醒目的是店门右边鲜红牌子上的金色标题“免费吃饭”,标题下的白字内容也很惹眼,大意是如果顾客没有收入或遇到困难,可以免费享用“家人套餐”;免费吃饭不必客气,只希望顾客以后有了能力,记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仲夏的下午,大太阳下的西大街人影寥寥。我在这家店门外停住脚步,凝视着红牌子上的“家人”二字,思绪如飞舞的羽翼,翩然穿越今古。窗外冷风卷白雪,窗内则油灯明闪闪、炉火暖烘烘。吃过晚饭不久,汤菜气息犹在,围炉而坐的家人们畅怀闲话,一室温煦如春天。这是我从汪曾祺散文《冬天》中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读出的情境。风雪交加的山间之夜,简陋茅舍外忽然响起几声狗叫,院门吱呀作响,也许是茅舍主人回了家,也许是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下“风雪夜归人”的刘长卿于雪天长路觅得过夜处,生出宾至如归的情愫,用过简单的晚餐,对茅舍主人有了可亲的家人之感。
我走进门去。店内空间很小,只有几张餐桌,一个衣着简朴、梳马尾辫的女子正伏在靠门的餐桌上休息。铺在地板上的凉席中间,一个小女孩儿睡得正酣。西南角隔出的袖珍厨房里,一位老伯正安静地忙碌着。见我进店,老伯走出厨房;女子听到动静也站起身,神色亲切、声音清脆地和我打招呼。我微笑着站定,像记者采访般,围绕“免费享用‘家人套餐’”向女子提问。女子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微笑着回答。
“有人来吃过免费的‘家人套餐’吗?”
“有啊。去年冬天,下着大雪的晚上,店里来了一位老人,旧布鞋都湿透了,他说天气不好,几天没找到活儿干,能不能免费吃个饭。我请他坐下,端出两个驴火、一碗汤。老伯吃完,收拾好桌子,连声感谢。几天前的中午,有个姑娘在门外晃悠,看样子想吃饭,我就迎她进来。姑娘东北口音,说才到保定找了份工作,还没开工资。我一听就明白了,给她端上一份‘家人套餐’……”
“‘家人套餐’有些什么呢?”
“两个驴火、一碗鸡蛋汤。”
“这店是你开的吗?”
“我和弟弟合开的。平时店里就我和我爸忙乎,顺便带娃。娃秋天才上幼儿园。”女子笑容饱满,指指身旁的老伯和凉席上的女孩儿。
“你有困难时被人帮助的经历吗?”
“我爱人在老家工作,现在娃还小,我忙起来顾不上她。吃饭的顾客经常帮我照看娃,像家人一样,特别暖心。”
…………
炎炎夏日,小店里清清凉凉,有质朴的女子,有她的父亲和女儿,有厨房里飘出的驴肉火烧的香,俨然一个小家的模样。
离开小店后,女子清脆的答话,在我的头脑中变成几幕立体感人的场景,反复上演——
两扇玻璃门,将寒风夜雪隔在即将打烊的小店外。一位老人推门而入,向女店主道出风雪天没活儿干的难处,被热情招呼坐到餐桌前,花白头发上的雪快速融化,滴在他湿透的旧布鞋上。女店主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两个驴肉火烧和一碗鸡蛋汤。热乎乎的香气,慰藉着他饥饿的胃。小店内灯光明亮,暖气充足,老人享用过“家人套餐”,湿漉漉的布鞋有了暖意,冰凉的头皮有了暖意,空落落的心有了暖意。女店主和她的父亲、女儿,脸上也都荡漾着暖意。老人起身,收拾起餐具,感觉置身暖意融融的家里。
烈日当空的正午,小店敞开的玻璃门外,一个姑娘孤独地徘徊着。她犹犹豫豫地走过来走过去,几次注目写有“免费吃饭”的牌子。“家人套餐”让她念起远方的家,驴火的香气令她馋涎欲滴。可惜她初到古城,囊中羞涩。推开店门邀请她走进清凉中的女子,像极了她的亲姐姐……
大暑天的雨夜,灯火辉煌的西大街,亮闪闪的路面绽出一朵朵美丽的雨花,每一朵都似人脸上洋溢着的真诚的笑靥。在驴火小店和父亲一起忙碌的女子,看看帮忙照看女儿的顾客,想想与免费套餐有关的画面,感觉自己和亲人租下的小店就是冬暖夏凉、可亲可爱的家。这个名叫赵伟娜的女子觉得,祖上开在保定辖区定兴杨村、形似耳朵眼的驴火小店,能从家史可考的光绪元年开到中华保定城的崭新时代,就因为代代相传的家人情怀。
作者简介:
王继颖,河北高碑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类刊物发表散文百余万字,已出版《追寻花开的足迹》《感恩最小的露珠》《一滴水里的花开》等六部散文集。《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春风辗转》等散文被选为学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材料。曾获河北新闻奖、荷花淀文学奖等,散文《车下生灵》荣登2023年河北文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