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正气——文天祥
作者: 丁梓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来到了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坚定地走向正气广场上的文天祥雕像,近距离了解文天祥大忠大义、壮怀激烈的传奇人生。
云雾悄悄飘来,朦朦胧胧中,文天祥的形象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史书记载,文天祥童年时在故乡学宫中见到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心生仰慕,立志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1256年,21岁的文天祥参加科举考试,以“法天不息”为题,洋洋洒洒写下一万多字,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国爱民之情。最后,他高中状元。
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宋军在抗元战争中节节败退。文天祥收到勤王诏书后,立即决定弃文从武。他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很快组建了一支数万人的队伍。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无畏,多次击退敌军。然而,由于势单力薄,他最终败退广东,在五坡岭被俘。在狱中,张弘范希望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却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不死心,继续强迫文天祥。文天祥坚贞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崖山海战是宋元之间的最后决战。在激烈的喊杀声过后,海平面上浮现出一幕令人心碎的场景:数以万计的身躯静静漂浮,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在那绝望的时刻,陆秀夫背着年幼的赵昺跃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以身许国。船上的大臣、将士、宫女们见此场景也纷纷投海。十万忠魂悲壮投海的场景,让文天祥悲痛欲绝、仰天长叹:“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诗句中,既有对战争无常的感慨,又有对逝去英灵的深切缅怀。
1283年1月,文天祥在走向刑场时问道:“哪边是南方?”这句话,不仅是对方向的询问,更是他对国家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他深知,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但那份对南方的执着和向往,却如同他心中的信念一般,永远不会动摇。得到指引后,文天祥缓缓跪下,最后一次将身体朝向南方。
文天祥虽死,但他的气节、他的忠诚、他的坚定和从容,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灯塔。当再次凝望那座文天祥雕像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不屈的灵魂。让我们铭记这位英雄的名字和精神,不断前行。
(指导老师:张文清)
点评: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地勾勒出文天祥的一生。作者文笔流畅,诗词引用自然贴切,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文章脉络清晰,主题鲜明,通过对文天祥不同人生阶段事迹的描述,展现其高尚气节与爱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无限赞美和敬仰之情。(张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