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温情与智慧

作者: 邹文武

吃遍天下美食,仍觉母亲做的最好;走遍万水千山,还是觉得家最温暖。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深刻至极,仿佛融入骨髓,烙印在基因之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积极正面的家规家训、健康向上的家风家教,既是指引我们大步向前的明灯,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些与江西相关的名人的世界,听听他们的家风故事,体会那份流传千年的温情与智慧。

一、尊长重教:南昌高新徐氏家族

凡族中士子应小试大考,及入庠岁贡中式,公酌给费以示奖励。

——徐氏家训

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句中提到的“徐孺”,乃是东汉豫章南昌徐氏家族的一员徐稚。徐稚,字孺子,因其高尚的品德与渊博的学识,被世人尊称为“南州高士”。

《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关于他的趣闻。

九岁的徐孺子曾在月光下嬉戏,有人注意到月亮中隐约有黑影,便逗趣地问他:“要是月亮里头什么都没有,它应该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聪明地回答:“不是这样的。这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它,眼睛就无法明亮。”

徐孺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才华横溢,志向高远。朝廷多次向他发出入仕为官的邀请,但他始终坚守着“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每次都婉言谢绝了邀请。

徐孺子教化有方,要求严格,有门徒上千。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百姓养成了路不拾遗、邻里和睦的良好风尚。东汉时期的名士陈蕃,在担任豫章太守期间,经常闭门谢客,但唯独对徐孺子敬重有加,抱有极高的敬意。他甚至特意为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可以休息的小榻,随时欢迎徐孺子的到来。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典故的由来。

徐孺子为何能有如此魅力?他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据专家考证,尊重长辈和重视教育,是南昌徐氏家族家训家规的两大特色。徐氏家训认为,要让一个人明事理有出息,就要让他从小接受良好且严格的教育。现今,南昌市内有孺子路、孺子亭和孺子亭公园等,它们的名字无一不是为缅怀与纪念徐孺子这位高士而取的。

二、人生淡如菊:浔阳陶氏家族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所属的九江浔阳的陶氏家族,拥有源远流长的祖德与纯朴端正的家风。陶渊明的高祖母湛氏,以其贤良之名流传千古;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则是东晋时期显赫的大司马。浔阳陶氏家族历代将子孙的教育视为头等大事。从陶母湛氏“封坛退鲊”的故事,到“陶侃运甓”的典故,再到陶渊明通过家书传递的教子之道,陶氏家族始终秉持着积极向上、清廉自守的美德,并最终凝聚成了浔阳陶氏别具一格的家训与家风。

“封坛退鲊”讲的是陶渊明的高祖母湛氏智慧教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陶侃于浔阳县衙任职期间。某日,有人给陶侃送来了一坛腌鱼,陶侃随即将其转赠给了生活俭朴的母亲湛氏。湛氏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啊。”

“陶侃运甓”讲的是陶侃在南方任职时,常常一大早将一百块大砖搬到书房的外边,下午又把它们搬回书房,以此砥砺心志,维持那份不懈追求与进取的精神状态的故事。面对旁人的疑惑,陶侃回应道:“我正要致力于恢复中原,如果太安逸闲适了,恐怕难当大任。”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及“田园诗派开创者”的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闻名于世。他尤为擅长通过家书来教导子女。在其《命子》诗中,陶渊明在追溯陶氏先祖的丰功伟绩后,对儿子提出了深切的期望:“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他期望儿子能如名字所寓,温和恭敬,并以古代贤人孔伋为榜样,不断进取。

浔阳陶氏继承先祖遗风,千百年来始终是声名远播的名门望族。根据《陶氏史记》所载,唐宋以来,浔阳陶氏家族中涌现了70多位进士。这样的辉煌成就,彰显了陶氏家教的卓有成效。

三、爱莲世第:九江周敦颐家族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以故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无敢舍业以嬉。

——周氏家规

经典名篇《爱莲说》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颐之笔。周敦颐,字茂叔,被世人尊崇为“濂溪先生”。作为儒家理学之先驱,其学术精髓被誉为“上承孔孟之道,下启程朱之理”,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周敦颐对莲花怀有深厚情感。无论在哪任职,他总不忘在居所前开凿莲池,植莲以寄情。在其广为流传的《爱莲说》中,他借莲花自喻,展现了自身超脱尘俗的高尚品德与清廉之志。任职永州通判期间,面对亲友的种种请托,周敦颐坚守原则,一概拒绝,并以《任所寄乡关故旧》一诗向故乡亲友表达心声:“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此诗生动展现了周敦颐勤于政务、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操,展示了他坚守道德准则、不为权势所惑的清廉形象。

周敦颐认为,家庭要兴盛,首先就要重视教育。他每到一地任职,必“首修学校以育人”,并登台授课,著述劝学。九江濂溪等地的周氏子孙制定《周氏家训》,皆以周敦颐的爱莲思想为根基,以“诚”“俭”“忍”“洁”四字为精髓,要求后人在修身上下功夫,做品行端正、洁身自好、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谦谦君子。

四、源头活水:婺源朱熹家族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朱子家训》

还记得课本中的名诗《观书有感》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中,可以映照天地万物的宝贝,最明显的当然是“方塘”,不过还有隐藏的含义是书籍,另外还喻指我们的头脑。诗歌告诉我们:想要看清天地万物,看透人间百态,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所谓的源头活水,就是要不断学习的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朱熹是宋朝著名的思想家。朱熹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宋、明、清三朝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他重建的庐山“白鹿洞书院”至今仍然享誉世界。

朱熹诞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在家庭的熏陶下表现出对学问的浓厚兴趣。成年后,他遍访天下名师,历经磨砺,终成一代学术大儒。晚年的朱熹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篇著名的家训。此篇家训堪称家教领域的扛鼎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认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环境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多重角色,每天都要与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为了追求家庭和睦、人际和谐、道德完善、人格伟大,每一重角色都有其必须恪守的伦理准则。他教导族人:儿子最宝贵的品质是孝顺,兄长最宝贵的品质是友爱,弟弟最宝贵的品质是恭敬。对待师长,最重要的是展现出恭敬有礼的品质;结交朋友,最重要的是坚守诚信的品质。

五、文章宗主:永丰欧阳修家族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诲学说》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庐陵(现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欧阳修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

欧阳修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欧阳观曾担任小吏,清正廉洁,家无余财。欧阳修四岁之时,便失去了父亲。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家里连购买纸笔的钱都没有。他的母亲郑氏看到屋前池塘边生长的荻草(一种类似芦苇的植物),其茎秆坚韧,于是心生一计:为何不用这些荻秆为笔,用沙子作纸,来教孩子写字呢?从此郑氏便开始“画荻教子”,教欧阳修读书写诗。家中无钱买书,郑氏便带着欧阳修前往读书人家中借阅,再一字一句地将借来的书抄写下来供他阅读。欧阳修自幼勤奋好学,往往在书还未抄完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熟读并背诵了。郑氏时常勉励欧阳修,虽然家境贫寒,但不能因此失去志气,做事不能敷衍了事。

成家立业后的欧阳修,对子孙的教育尤为重视。他撰写了一篇著名的家训《诲学说》。在这篇家训中,他教育儿子欧阳奕:玉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玉作为一种物品,拥有恒久不变的品德,即使不经过雕琢成为器物,也依然不失其作为美玉的本质;但人的本性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会从君子沦为小人,怎能不以此为戒呢?他巧妙地以“学”立意,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品性,以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和道德情操。

六、主变开新:抚州王安石家族

凡各支有名登两榜,通众举贺,乡贡二两,科甲四两,登任时倍答存众公用。

——《荆公家训》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创作风格以严谨、朴实著称。他的散文逻辑严密,语言简练,善于通过具体事例阐述深刻的道理。在政治上,他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改善民生。

王安石出生在临川王氏家族。这个家族特别重视教育且人才辈出。“父兄为学众人知,小弟文章亦自奇。家势到今宜有后,士才如此岂无时。”该诗表达了王安石对自己家族书香传统得以延续的欣慰之情和自信之心。

不过,年轻时的王安石并非一开始就醉心于诗书礼仪。由于性格活泼好动,他对武艺和江湖义气充满了向往。在私塾读书的日子里,他时常想着逃离书本,去追寻那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这让教书先生感到十分头疼。某日,王安石回到私塾,发现手握荆条的老师正等着他。老师告诉他,学武艺虽好,但只能成为“一人敌”,而做学问则可以经世致用、治国安邦,成为“万人敌”。这番教导,令王安石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从此,王安石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刻苦学习。

王安石还曾借经典名作《伤仲永》,强调后天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醒世人:孩子即使拥有较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会失去原有的优势。

王氏家族的《荆公家训》对整个家族提出了“敬贤能”的理念,明确了对科举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者予以奖励的规定。对于他们正式上任为官,家训也明确提出了期望,期望他们能够加倍地回馈家族和社会,将所得的奖励或财富用于家族公益事业。

在探索了这些流传千古的名人家风故事后,我们不难发现,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个体成长的摇篮,更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对于正值成长关键期的同学们而言,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指引前行的灯塔。它们教会我们尊重长辈、勤勉学习、坚守原则、淡泊名利,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净而坚韧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舞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