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主题素材解读

作者: 章琦

一、主题内涵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滔滔文化,纵横九万里。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浩瀚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文化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也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传承中华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熠熠生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文化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比如,我们常说的儒教、道教、佛教等三教九流,唐诗、宋词、元曲等艺术瑰宝,京剧、国画、中医等国粹。又比如,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油盐酱醋、诗酒花茶、笔墨纸砚、梅兰竹菊、说学逗唱、歌舞介白、篆隶楷行草、生旦净末丑、宫商角徵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二、经典挖掘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节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安塞腰鼓》)

【素材解读】

(1)坚韧不拔的意志。后生们在热烈的鼓声中不知疲倦地敲打、跳跃、旋转、舞动。无论是汗水浸湿衣衫,还是疲惫侵袭身心,他们始终用顽强的毅力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永不退缩。

(2)团结协作的精神。百十个茂腾腾的后生默契配合,鼓点整齐划一,动作协调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象征着人们在集体中相互支持、相互协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奔放的节奏中,人们摆脱束缚,释放自我,同时也将古老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三、人物选志

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从1945年起,叶嘉莹以一方讲台传授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她还接受了哈佛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邀请,为欧美汉学研究者讲解中华古典文学。

1979年春,她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她回国讲学的第一课,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如痴如醉的中国诗词之旅。

初回南开大学的叶嘉莹一开课,一间可坐300人左右的大阶梯教室就“人满为患”。教室台阶、窗台上都坐着学生,数学家陈省身也挤在台下。

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们听到不肯下课。

此后,叶嘉莹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2015年定居南开园。

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有人好奇,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叶嘉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选自2024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素材解读】

(1)赤诚之心。“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用这句诗表达自己对教书育人与传承文化的赤诚之心。叶嘉莹一生坚持弘扬中华诗词教育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视野开阔。“我想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叶嘉莹持之以恒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用诗词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她推动中国学术在古今、中西维度上融合,不断给予后继学者启发与深思。

(3)播撒种子。“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在叶嘉莹看来,诗词传承要走向大众,深入城市乡村,将传承的种子撒播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四、时事传真

日前,国家级代表性保护项目“卢沟桥传说”保护和传承研讨会在北京市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召开。与会专家分别以“卢沟桥文化定位和卢沟桥传说特色发展”“卢沟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紧密联系”为主题展开讨论。专家认为,应加强对传说故事的系统性整理与研究,力争构建一个以卢沟桥为核心的文化IP与文化品牌——“卢沟桥+”,让卢沟桥文化绚烂地展现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之中。

大家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卢沟桥传说”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传承平台,推动传说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卢沟桥传说”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建议建立“卢沟桥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校;同时,在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卢沟桥传说”的数字化文化产品,以适应年轻群体的文化消费习惯,拓展传说的传播范围与受众群体。

据悉,未来计划通过举办主题文化节、民俗展览、非遗进万家等系列活动,让“卢沟桥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选自2024年12月20日人民网,有删改)

【素材解读】

(1)传承文化需要多方合力。文化涉及面非常广泛,需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比如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校等。

(2)传承文化需要搭建平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搭建好传播平台,其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平台”是最为重要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在充分调动青少年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文化“软实力”。

(3)传承文化需要创新思维。传承文化也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代同频共振。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卢沟桥传说”的数字化文化产品。

五、运用示例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与感悟?请选取你理解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文。

【文题解读】

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每逢春节,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会发表祝词,庆祝春节的活动在全球多地举行,为海外民众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提供了契机。这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写作本文,可以参考以下思路:

1.围绕“春节”申遗成功进行思考。随着申遗成功,春节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一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智慧、承载的理念、彰显的价值,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认可,也必将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2.由“春节”这一节日拓展出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比如,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

3.进一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诸如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

【范文示例】

传统文化之兴,亦是国家之盛

○曾凌云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更蕴含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安塞腰鼓”这一源自黄土高原的民间艺术,不仅展现了陕北人民的豪放与热情,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激昂的鼓声中,舞者们身姿矫健,步伐铿锵,每一次挥动、每一次跳跃,都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传奇故事。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以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无限活力。

传承文化需要搭建好平台,形成强大的合力。如通过“卢沟桥+”这一创新平台,我们不仅能够重现卢沟桥作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地方的历史记忆,弘扬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精神,还能融合桥梁建筑艺术、传统民俗、地方特色等多元文化元素,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创意产品及旅游线路。“卢沟桥+”将卢沟桥从单一的历史地标提升为一个集历史文化教育、休闲旅游观光、艺术创意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让卢沟桥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传承文化需要更多有国际视野的有识之士撒播种子。正如“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她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卓越的国际传播力,成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叶嘉莹不仅精通中国古典诗词,更将其精髓传授给了世界各地的学子,用诗词的语言搭建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她以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激发了无数外国朋友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叶嘉莹的一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生动实践。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激励着更多有识之士跨越国界,共同为弘扬人类多元文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根源就在于中国的繁荣富强。

总之,传统文化之兴,亦是国家之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