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的说明,清晰的条理

作者: 邱员太

有序的说明,清晰的条理0

写作方法

一名同学寒假跟随父母到北京参观故宫,一开学就急不可耐地向大家介绍他的旅程。结果,他一会儿介绍太和殿,一会儿介绍金水桥,一会儿介绍御花园,一会儿介绍午门……他越说越乱,大家也越听越糊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向别人介绍说明某种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有合理的说明顺序。那么,怎样才能合理运用说明顺序呢?

1.说明顺序的种类。常见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推移,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如介绍印刷术的发明与演进、汽车的发展与变化、计算机的历史与未来等,就适合用时间顺序介绍其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显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另外,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为了说明实验的演示过程或者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我们常常要按照程序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是一种特殊的时间顺序,被称为程序顺序。

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是一篇介绍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说明文,作者紧紧抓住时间这条线索组织全文,用了“早在三千多年前”“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东汉”“近代”“近年来”“现在”等表示时间的词句行文,这样就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位置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如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这种顺序适合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特征,比如桥梁、公园、房屋等。

如《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就是按照由南到北、由低到高、由外而内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作者从石牌坊起步,然后到墓道以及两边的小屋,再到陵门,由此经过碑亭、石阶、平台到达祭堂,最后到达墓室。这样就线路分明、方位清晰。

(3)逻辑顺序。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事物本身的特点安排说明顺序。这种内在联系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由概括到具体,即先概括整体,再从多个角度进行具体介绍;由现象到本质,即先从某些现象入手,然后深入本质介绍事理;由主要到次要,即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主次排序;由个别到一般,即先罗列个体案例,然后归纳总结出一般特征;由性质到作用,即从介绍事物本身到介绍该事物的功用;由原因到结果,即按照事物的因果关系,先说明原因,再阐述结果;由质疑到解疑,即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即由浅入深地介绍某事理。

如《死海不死》,作者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先说明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再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来的奴隶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最后说明浮力大的原因。这样就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又如《向沙漠进军》,作者采用了由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2.说明顺序的运用。在掌握说明顺序的种类及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合理运用说明顺序:

(1)依据不同对象,确定说明顺序。不同的说明对象,选用的说明顺序有所不同。比如,介绍事物的发展进程,多采用时间顺序;介绍实体事物,多采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成因、关系、方法、原理等,多采用逻辑顺序。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主体部分先是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再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依据不同目的,选用说明顺序。同一说明对象,由于说明目的不同,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也有所不同。以介绍滕王阁为例,若要介绍说明其结构和布局,宜采用空间顺序;若要介绍说明其历史和变迁,宜采用时间顺序;若要介绍其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成因,宜采用逻辑顺序。

(3)根据顺序特点,使用标志性词语。不同的说明顺序,其标志性词语也有所不同。比如,在采用时间顺序的说明文中,会用到“首先(先)”“接着(接下来)”“然后”“最后”等标志性词语,有时还会用到具体的时间;在介绍实物的说明文中,会用到“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中间、四周”“东南西北”等标志性词语;介绍事理的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常常会用到“其实”“原来”等标志性词语。

牛刀小试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景点。比如南昌的滕王阁,落霞染天际,江河映波光;庐山的三叠泉,生态画卷美,人文历史长;赣州的古城墙,城墙活化石,历史见证者;婺源的油菜花,花海金黄,芬芳迷人;抚州的文昌里,才子之乡,戏曲之邦……这些景点,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意义非凡,或功能特殊……

请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你家乡的某个标志性景点。

要求:明确文体特点,抓住事物特征,运用说明顺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字。

指点迷津

1.选择熟悉的景点。写作时,同学们一定要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家乡标志性景点进行介绍说明。这里所说的熟悉,一要熟悉它的位置、形状、姿态、特征等,二要熟悉与这个景点相关的传说、人物、人文、历史等。这里所说的标志性,就是要能像一张名片一样,展示家乡的独特韵味。

2.把握景点的特点。写说明文,只凭简单记忆是很难写好的。选好了景点后,同学们最好能重游一遍景点。重游之前做好规划,比如游览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模糊的印象需要得到证实,重点说明的内容更需要仔细观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3.运用恰当的顺序。这篇作文是为了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点,一般来说适宜采用空间顺序。当然,在具体运用空间顺序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是从前到后还是从后到前,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又比如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中间到四周还是从四周到中间;再比如是从东南到西北还是从西北到东南……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明顺序,都要根据景点的特点进行精心的安排。

运用示例

抚州名人雕塑园

○张津喧

抚州名人雕塑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娱乐、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主题文化生态园。园中66位抚州历代名人的雕塑,展现了抚州千百年来的历史画卷,以人文取胜,又兼揽山水之幽,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

我的游览是从南广场开始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抚州名人雕塑园”7个大字的大型雕塑,绕过雕塑就可以看到富丽水上舞台。然后沿着右边的道路行走,穿过院士园,来到状元园,再折向左,穿过桥梁,步入中心岛。进入中心岛之后,往中轴线的位置前行,然后向北观望,就能看到三元楼。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寓意“科举三元”的楼,楼底有《三元楼记》题刻。三元楼通体为白色,窗门为金色,金门锁壁。

绕过三元楼,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北前行,就来到了天圆地方广场。圆和方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广场上的图形既有圆之柔和美,又有方之阳刚美,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站在这里,仿佛到了北京的天坛。

站在天圆地方广场向北观看,抬头可见高13.9米、宽33.9米的仿明代风格建筑的五孔汉白玉门楼,门楼上雕刻有“抚州名人雕塑园”7个大字。

穿过门楼,继续向北前行,过文曲桥之后来到北广场。北广场中间有一座仿春秋时期的青铜大鼎,寓意抚州鼎盛。站在北广场向北看,就能看到抚州市行政中心。

在北广场短暂停留之后,我又去参观了中心岛上最重要的两座名人雕塑:王安石像和汤显祖像。只见王安石手持朝笏,正气凛然,似乎能听到他变法图强的呐喊;汤显祖衣袂飘飘,捋须吟唱,似乎在演绎着一场场梦境,成就戏曲巅峰之作。

参观完这两座名人雕塑之后,我有点累了,就改为环绕中心岛骑行。我的骑行路线是从北广场右转进入才子园,然后进入西广场,再来到英烈园,之后左转进入南广场,再左转进入院士园、状元园,之后来到东广场,继续向前到达宰相园,最后左转回到北广场。

当然,假如有一天你来这里游览,你还可以选择游船路线:从宰相园坐船,向南出发,依次经过东广场、状元园、院士园、南广场、英烈园、西广场、才子园、北广场,最后回到宰相园。从游船路线可以得知,中心岛是四面环水的。

骑行回到北广场之后,我踮起脚尖眺望全景。抚州名人雕塑园用一种无声的语言雕刻出“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辉煌历史,也预示着“文化抚州,梦想之舟”的美好未来。

点评

文章顺序合理又重点突出。抚州名人雕塑园面积大、景点多,作者按照游览路线,采用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进行介绍说明。作者主要介绍了位于中心岛中轴线上的景点:三元楼主要突出寓意、建筑的总体特征及色彩的选择,天圆地方广场则突出构图之美和个人的游览感受,门楼突出高大以及仿古的特色,青铜大鼎突出的是仿春秋时期的构造以及寓意等。66座人物雕塑,作者只提到了王安石和汤显祖两位代表性人物。

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形象。作为一篇介绍景点的说明文,文章语言总体上比较朴实,如介绍门楼采用了具体的数字进行说明,突出其高大的特点。介绍王安石和汤显祖像,则是生动的说明,不仅让读者看到雕像的形态,还能了解人物的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