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帆交天下
作者: 赖积华【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中国文化崇尚“和”。在日常生活中,亲仁善邻,社会和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有容乃大,为人宽和;真诚为先,和气至上。“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又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
题目 ① :请以“那 的一幕”为题,在横线上补充与“和"有关的词语,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 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悟?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以“和”为主题的作文题,是学考作文命题中常考常新的高频题。材料紧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展开。在当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和”的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融洽至关重要,题目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实际,思考社会交往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
从命题核心的概念“和”来看,它涵盖了多个层面。在社会层面,“和”体现为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和气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家庭层面,尊老爱幼带来家庭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关键;在个人修养层面,有容乃大、为人宽和是高尚品德的体现……·
写记叙文时,选择题目 ① “那 的一幕”,需要在横线上补充与“和"有关的词语,比如“和乐”“和解”“温和”等。我们可以描述社区邻里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困难,展现和乐社区氛围的一幕;或者记录同学之间一场误会后的和解,体现同学间的宽容与友好;也可以讲述家庭成员之间化解矛盾,重归于好,呈现家庭融和的温馨场景。
写议论文时,题目 ② 要求我们从材料中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立意。比如从社会和谐角度论述,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从个人修养角度阐述,为人宽和如何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从人际交往角度探讨,真诚待人、和气至上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深入剖析“和”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对这一主题的深度思考。

/书摘/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肖复兴《母亲》
写好“和"主题"那 的一幕”记叙类文章,我们需要运用写人记事的方法,写出事件波澜,凸显人物形象,表达深刻立意。
一、写出事件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运用以下方法来叙写事件的波澜: ① 起承转合,如社区举办文化节,一开始居民们参与度不高,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遭拒,但一个小孩的热情参与打动了居民们,由此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和乐的文化节。 ② 先抑后扬,如抑写长期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后与父母疏远,冰冷地面对父母的关心,再扬写偶然间翻出的一本旧相册改变了家庭的气氛,让家庭变得和乐融融。 ③ 悬念解疑,如某班篮球队在学校举办篮球比赛前主力队员意外受伤,缺少主力的他们如何应对比赛呢?替补队员临危受命,在队友的团结合作下,籃球队最终贏得了比赛。 ④ 逆向入题,如先以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的口吻写其对耍嘴皮子的葡相如的不屑,后才写廉颇逐渐明白葡相如避让是为了“将相和”,是为了赵国的大局着想。
二、凸显人物形象。 ① 细节刻画,如写社区文化节中小孩帮忙发传单时,“双手紧擦传单,迈着小短腿四处奔走,见人就笑着喊:‘叔叔阿姨,来参加文化节!'”,尽显天真热忱。 ② 对比衬托,如家庭团聚中对比子女前后态度的变化。子女之前玩手机,对父母问话敷衍;翻看相册后,“放下手机,身体前倾,专注听父母讲话,还分享生活趣事,满脸笑意”,凸显家庭从隔阂到和谐过程中人物的转变。
三、表达深刻立意。 ① 以小见大,如从社区文化节成功举办,体现居民和谐、协作使活动丰富,增强社区凝聚力,进而延伸到社会和谐需大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营造良好氛围。 ② 情感升华,如篮球比赛结尾,队长感言“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让读者领会和谐团队的重要作用。
【范文引路】
那柔和温暖的一幕
中秋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日子,可我们家却格外冷清。屋內寂静得有些压抑,一家三口坐在餐桌前,心不在焉地夹着饭菜,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依照惯例,那天我们理应一同回老家,然而爸妈下班后疲惫不堪,只能打电话告知爷爷奶奶今年中秋节不回去了。
我机械地吃着饭菜,感觉淡而无味。我心里清楚,并非妈妈厨艺不佳,而是自己心中空落落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我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大街上空无一人,唯有一轮圆月高悬夜空,散发着清冷的光辉。月光毫无生气地洒落在街道上,更添了几分萧瑟之感。刹那间,我竟觉得月亮也如此孤独
许久,妈妈似乎也察觉到了那压抑的氛围,率先打破了沉默:“明天还是回老家看看吧,快一年没回去了,也该回去了。"爸爸点了点头,应道:“嗯,那我收拾收拾,明天一早出发。”
一夜无言。
第二天清晨,我们便驱车启程。长达八个半小时的车程,爸妈轮流开车。下了高速,已至下午,关于家乡的记忆在我脑海中/书摘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莫言《母亲》
渐渐清晰起来,那些熟悉的景象也一一展现在眼前。终于,远远就望见家门口那棵魁梧的老槐树在余晖中傲然挺立,似乎比记忆中更高了些,其他的一切还是老样子。爷爷奶奶满脸笑意地从屋里迎出来,拉着我的手,关切地问路上累不累。再看父母,他们终于卸下了长久以来的疲惫,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504.pd原版全文
饭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家小菜,香味直沁心脾。我们围坐在桌前,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爷爷奶奶关切地询问父母的工作情况,父母也一一回应,并叮嘱爷爷奶奶要注意身体。饭桌上欢声笑语不断,满是浓浓的关怀,更洋溢着那份珍贵的和睦。
明月依旧高悬在空中,月光轻柔地洒向大地,照亮了世间万物,可我却不再感到压抑。我瞧见月亮旁隐约有几颗星星,它们大概是在和月亮唠家常吧。我不禁沉醉其中,细细品味着这份美好。
“在门口干啥呢?外面凉,快进来,里头暖和。”奶奶温柔的呼喊声传来。“来了!”我转身,月亮在身后照亮了脚下的路,带来明亮与温暖。我将这份温暖与和谐永远珍藏在心底。
唯有和谐,心中才有那一轮圆满的明月。
点评:这篇文章紧扣“那柔和温暖的一幕”,以中秋节回家为线索,将家庭氛围从冷清到温馨的转变娓娓道来。作者善用环境描写烘托心情,如对月光的描写,前后对比凸显心境变化。文章结尾抒情自然,升华了和谐珍贵的主题。
【议论文导写】
“和”是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写好“和”主题的议论文,我们要从立意深刻、构思精巧、论证有力等方面入手。
一、立意深刻,挖掘“和”之意义。 ① 个人层面,“和”是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交的法宝。葡相如为了赵国大局,对廉颇一再避让,成就“将相和”,让国家能一致对外。 ② 社会层面,“和"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古有“六尺巷"的故事,邻里之间因"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和气,化干戈为玉帛。如今,社区里大家和谐共处,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才能充满活力。 ③ 世界层面,“和”是国际合作的准则。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各国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理念,众多国家携手共建基础设施,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二、构思精巧,采用多种结构。并列式结构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如论述“和”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作用。递进式结构则按照“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做”的逻辑,先阐释“和"的内涵,再分析追求“和"的原因,最后探讨践行“和”的方法。对照式结构通过对比“和”与“不和”的结果,如对比和平年代与战争时期百姓生活的差异,突出“和”的重要性。
三、论证有力,运用多种方法。举例论证可列举古今中外事例,增强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礼之用,和为贵"等名言,增加文章理论深度。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和”与“不和”的不同结局,让观点更加鲜明。比喻论证把“和”比作阳光,温暖人心,使论述更生动形象。
/书摘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日常生活全是母亲料理。
——宗璞《花朝节的纪念》
【范文引路】
一盏“和”风灯,烛照青春之路
花无春雨,难绽姿容;舟失方向,难抵彼岸。人生漫漫,充满挑战,唯有“和”能为生活注入无限活力。“和”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应成为青少年照亮青春征途的明灯。
以和为贵,须以“和睦"为灯,照亮前行道路。和睦是家庭幸福的根基,有句谚语说:“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孔融面对香甜的梨子,主动将大的让给兄长和家人,自己拿最小的,小小举动,尽显谦逊,也让家庭充满温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孙少平同样看重家庭和睦。家境贫寒,他们却从未放弃,努力照顾家人,让那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逐渐有了起色。他们明白,家庭的和睦源于日常的点滴付出。青少年要将和睦融人家庭,让温暖成为生活底色,用和睦之光驱散阴霾,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以和为贵,要以“和谐”为帆,驶向温暖彼岸。国家和谐是我们的共同向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小说《经山海》中的吴小蒿,身为乡村干部,一心扑在乡村振兴工作上,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努力营造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氛围。杂交水稻专家杨华德,跨越国界,带领团队为他国播撒希望种子,克服重重困难造福当地人民,完美诠释了中国秉持的“和谐"初心。当代青少年应手持“和谐”之笔,绘就社会美好蓝图;以“和谐”为帆,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与温暖的彼岸。
以和为贵,还应以“和气"为马,奔赴时代浪潮。和气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凭借和气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特教老师刘玲蜊,用和气为特殊孩子拾起折断的翅膀;王楚钦和孙颖莎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赛场上和气配合,最终夺得乒乓球混双金牌。他们的经历表明,和气是化解矛盾的良方,是凝聚人心的力量,能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在顺境中谦逊。当代青少年应以“和气"为马,在时代洪流中保持从容,向着光明未来奋力驰骋。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代,青少年肩负传承与创新“和"文化的使命。让我们紧握“和"这盏明灯,以和睦为基、和谐为翼、和气为风,让“和"绽放光彩,迈向光明未来!
点评:文章紧扣“和”文化主题,以“和”烛照青春为主线,从家庭、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阐述和睦、和谐、和气的重要性。文章还利用孔融、吴小蒿、董卿等丰富事例,论证有力。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书摘/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我与地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5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