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作者: 孔胤“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端午节期间,雨常常绵绵不断地下着,多地会以特有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
今年端午节的天气也是如此,我们一家人到外婆家过节。她家在山清水秀的乡村,远处高山千姿百态,周围稻田郁郁葱葱。这天雨时大时小,一会儿哗啦啦,一会儿淅沥沥。雨点落在河流上,随河水一起流动;雨点落在大地上,被大地吸收,润泽土壤,滋养庄稼;雨点落在屋顶上,形成透明的珠子,从屋檐上有节奏地落下,滴答滴答,溅起无数微小的水花,宛如一幅画。
我们刚到外婆家,便看见大门两边挂着青青的艾草,闻到浓郁的艾草香。宽阔的院子是我们常常玩耍的地方,狗儿“大虎”见有人来了,兴奋地跑来跑去,时不时欢快地吠叫上几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我们进屋时,外婆正从厨房端出用来包粽子的糯米。由于装米的盆子太重,外婆用双手使劲抓住盆子的边缘,只见她面容紧绷,弓着背,迈着碎步一阵快走,拖鞋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我见了,连忙小跑过去,用双手托住盆底。外婆将憋着的一口气呼出来,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一句“我的宝贝真乖”,夸得我心里暖暖的。我高兴地说:“外婆,我也要学包粽子。”

外婆包粽子的手艺很娴熟。她手拿两片粽叶,手腕一个翻转,粽叶成了一头封闭一头敞开的兜。外婆往兜里加了一勺米。那些被浸泡过的米粒粒分明、白白胖胖。接着,她挑了两块肥瘦相间的肉和一个咸鸭蛋黄塞进去,之后又加了一勺米,我看呆了,这粽叶兜也太能装了吧!只见外婆在案板上取过一根线,两手在粽子上左缠右绕,粽子就被绑得结实了。我学着外婆的样子包起粽子来,不过因为手忙脚乱,不是粽叶兜漏米,就是线没有绑紧,导致包好的粽子又散开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外婆手把手地教我,经过不断努力,我终于成功包了一个。
粽子全部包好后,被放进一口大蒸锅。两个多小时过去,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出锅了,即使有粽叶裹住,也阻挡不了那股香气在屋子里弥漫开来,钻人鼻子。垂涎欲滴的我赶忙抢过一个粽子,哇,好烫啊!我又舍不得放下,于是立刻变成马戏团的杂技演员,把粽子从左手抛到右手,再从右手抛到左手,直到感觉不那么烫了,才停下来剥粽子。
去掉粽叶,洁白的糯米已经被 夹着的五花肉和咸鸭蛋黄染成了酱 色,一看就让人食欲大开。我迫不 及待地咬了一口,软软的糯米、香香 的五花肉,还有一点点咸味的鸭蛋 黄,那滋味瞬间在嘴巴里绽放,充溢 于整个口腔
外婆还把涂了红颜料的鸡蛋装入系了彩色丝带的袋子里递给我,笑眯眯地说:“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傍晚雨停了,我们也要离开了。外婆恨不得把她的全部都给我们,大包小包的东西把车厢都塞满了。车子启动了,我从车后窗看到外婆站在那里,向我们挥着手,“大虎”在一边汪汪地叫着。我瞧见外婆撩起衣角,擦了擦眼角。那一刻,慈祥的外婆和依依不舍的我们,在端午的气氛中定格了。
(指导老师:殷 红)
点评
文章以下雨开篇,以雨停收篇,中间主体部分是“我们”去外婆家过节的日常叙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选材精到,几无赘笔。作者笔下既有端午节的熟悉味道,又有“我”的个性化生活体验,其中外婆包粽子的过程、尝粽子时“我”因烫而抛粽子的情形、离别时外婆撩衣角擦眼角的细节写得尤具神采,运笔自然却让人过目难忘,读后余味不绝。(段荣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50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