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阅读润心灵,笔下生花展才情
作者: 邱员太 章琦
写作方法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面对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不知有多少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王安石在读完其中的《孟尝君传》之后,别出心裁,写了一篇十分精彩的读后感 《读孟尝君传》。文章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全文不足百字,言简意深,文短气长,兼哲理、情趣、气势、音韵之胜,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敏锐卓绝和写作技巧的高超纯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读后感是阅读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写作技能、锤炼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一、何谓读后感
简单来说,就是把阅读之后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等写下来。“读”,广义地说,既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听,还可以是看。“读”的对象,可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句名言,也可以是一段音乐、一段影视、一幅图画等。“感”,不局限于读所带来的感想、体会,还可以是对人生、社会、世界的看法
二、如何写读后感
1.写前准备
读是感的基础。阅读时,要精研细读、反复揣摩,不仅要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赏析作品的特色,还要深人领会作品的寓意、主旨和情感等。
感是读的升华。这一步的关键是寻找感点。所谓“感点”,是指作品中使你有所触动的人、事、景、物、情、理中的某一点。寻找感点的主要角度有:
(1)主题。比如莫怀戚《散步》中所体现出来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
德。(2)情感。比如吴伯箫《灯笼》中所流露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3)情节。比如鲁迅《社戏》中“归航偷豆"这个生动有趣的情节。(4)形象。比如鲁迅《社戏》中“淳朴的农民一—六一公公"这个人
物形象。(5)语言。比如贺敬之《回延安》中“一头扑在亲人怀"的精彩描写。(6)手法。比如刘成章《安塞腰鼓》首尾处以静衬动的写作手法等。
另外,感点要准,不能跑题;感点要小,紧扣一点;感点要新,把握时代脉搏,写出独到见解;感点要深,体现思想内涵,使人读后得到启示。
2.构思框架
(1)引一一围绕感点,引述作品。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精短的作品,可全文引述;较长或复杂的作品,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之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都要简练、准确,要有针对性
(2)议一一分析作品,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该内容进行一番评析与提炼,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作品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表述自己的感点。表述感点时,要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地表达。
(3)联一一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在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表述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所引内容,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 一总结全文,升华感点。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将个人的思想与感点、社会现象联结在一起,或展现时代气息,或表达真情实感、升华感受,或提出问题解决办法。
即使不按此行文,文章也必须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也就是说先要交代所读的内容,然后再引出所悟出的感受,进而抓住感受来深人论述。
三、主要误区
1.引述原文无节制。因为阅读不够深入、抓不住要点、分不清主次等,从而大量地引述原文,给人头重脚轻之感2.感受较多无中心。写作时面面俱到,反而冲淡了中心。因此,好的读后感要做到中心鲜明突出3.脱离原文写感受。有的人写读后感,下笔千言,离题方里。脱离原文写感受,即使文字表述十分精彩,也只能是无病呻吟。4.感受肤浅无内涵。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写读后感最重要的是深入挖掘这独特之处,如果仅仅是写一些共性的东西,就会显得肤浅而无内涵
牛刀小试
读一部名著,我们会有思考;学一篇课文,我们会有触动;听一首歌曲,我们会被陶冶;看一部电影,我们会受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请就你读过的名著、课文,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等进行思考和分析,选择最值得分享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指点迷津
1.阅读作品是基础。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引发。若是走马观花地读,连作品的内容都无法了解,还何谈感?若是不加思考地读,虽有感而感不深。只有认真读,方能有所感。读后感不是阅读完才产生的,而是伴随整个阅读过程。阅读时,要随手记录下当时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这些内容是完成一篇读后感的最佳原始材料。
2.整体梳理是关键。读后感从作品的内容写起,但不是对作品内容的再现。我们需要对作品的精彩之处进行概括与整理。阅读过程中随笔式的记录看似零散,但在进行梳理时,会发现其前后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的梳理,其实就是对感点的进一步思考与提炼。
写读后感不必面面俱到,要选择令自己感触最深、最能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最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一点来写作。这是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也是一篇读后感中最动人的地方。
3.拟好标题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旦定下来,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观点也就基本上定下来了。可以直接写“《 ×× 》读后感”,但这样有偷懒的嫌疑,并不可取。采用主副标题结合的形式效果最好:主标题概括地表达感受或评价,可以是范围式、话题式,也可以是观点式;副标题用“—读《 (xx 》有感”即可。
4.拓展材料要典型。写读后感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其关键是材料要典型,能突出时代精神,有较强的时代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511.pd原版全文
5.收束全文要自然。收束全文时,既可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水到渠成地收束全篇。
运用示例
直面挑战还是自甘堕落
读《骆驼祥子》与《简·爱》有感
○张津喧
《骆驼祥子》与《简·爱》犹如闪耀在文学星空的璀璨星星,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度,激发了我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祥子本是一个勤劳、朴实、怀揣梦想的车夫,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安稳而体面的生活。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苛刻。一次次的挫折与打击,逐渐消磨了他的斗志与希望,最终将他推向自甘堕落的深渊,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祥子的故事如同一曲悲壮的挽歌,让我深感痛心。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逆境中的脆弱与挣扎,警示着我们: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直面困境的勇气与信念,是何等的重要与艰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简·爱那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风貌。她受尽磨难,却从未向命运低头。在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中,简·爱更是展现了她非凡的勇气与独立的精神。虽然简·爱的人生之路充满曲折,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最后“幸福到难以用语言形容”。
简·爱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让我深受鼓舞。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直面困境的意义与价值,证明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保持直面挑战的勇气,就能战胜困难、实现梦想
祥子与简·爱的故事,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应该选择直面挑战,而不是自甘堕落。
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江梦南,这位在无声世界中奋力搏击的女孩,打小就明白,自己耳朵听不见,得比别人多使劲儿,多拼一把。从吉林大学到清华大学,再到西湖大学,她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而萧凯恩,这位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的盲人音乐家,20岁时已贏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虽然身体残疾,但她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去贫困山区当义工。这两位感动中国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直面困境的勇气与价值。
生活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境与挑战,是直面挑战,还是自甘堕落?祥子与简·爱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只要我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点评
1.鲜明的对比。作者选择了《骆驼祥子》与《简·爱》进行对比阅读,牢牢把握两个主人公对待困境与挑战的不同态度,得出“只要我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坚守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的观点。
2.清晰的结构。作者按照“引一议一联一结”这个思路行文,结构非常清晰。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引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引,议从引出,二者有机结合。联系生活,用例典型而精当,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结论部分从个别到一般,推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3.自然的过渡。因为涉及两部名著,作者先对《骆驼祥子》进行引述和议论,然后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这一过渡句引出简·爱,接着用"祥子与简·爱的故事,就像一面多棱镜…"把两部名著合起来,之后再用“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引出江梦南和萧凯恩的故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5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