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吃瓜群众』香不香?
作者: 熊伟“吃瓜群众”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他们就像一群嗅觉灵敏的小侦探,哪里有“瓜”,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有人对“吃瓜群众”相当不屑,觉得他们只知道傻愣愣地围观,也不辨真假,只要“瓜"够大够甜,就照单全收。谣言就像插上了翅膀,在“吃瓜群众"的推波助澜下漫天乱飞。也有人觉得“吃瓜群众”的存在相当合理。八卦本就是人类的天性,工作累了,生活乏了,吃点“瓜"解解闷,放松放松身心,何乐而不为?而且在“吃瓜”的过程中,大家还能从别人的故事里吸取教训,照照镜子,提升自己。对于“吃瓜”,你是怎么看的呢?今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以辨析之道斩破网络图圖凭三思之能俯仰冷暖人间
当今世界,信息洪流滚滚来袭,各式内容裹挟着我们。有些人忽略事件原本的真实性,以猎奇的心态成为一群丧失理智的“吃瓜群众”。在所谓“前卫""潮流”的鼓吹下,这些“吃瓜群众”用一块键盘妄断是非黑白,用片面的见解腐蚀着纯善的心灵,在不知不觉间深陷网络图圖,使人间的温暖在屏幕后藏匿。以我之见,盲目“吃瓜”是万万不可为的。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距离感与分寸感,理性对待事件,我们才能静下来,以辨析的思想看待问题,全方位地了解信息,三思之后作出自己正确的决断。吉星潼)
手把手教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
当今社会,我们可能时不时地充当"吃瓜群众"这个角色。“吃瓜"前要把这几个步骤做好。
首先,要对“瓜"进行挑选。我们日常买西瓜时会通过看它的花纹,拍一拍听它的声音,来判断这个瓜熟没熟。运用你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积累扪心自问,对是与非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再决定吃不吃这个“瓜”。
其次,我们就要开始切“瓜”。这个步骤一方面是方便我们食用,另一方面也是检查一下这个“瓜”是否完好。我们应抽丝剥茧,通过正规的手段与渠道,顺藤摸瓜剖析事件的因果,并对这件事情作出初步判断。
最后,一切已经备好,这经过步步筛选的“瓜”,就可以开吃了。在吃的时候,你便能对“瓜"作出自己的最终判定。这“瓜"质量如何?值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吃?同时,你可能会得出一些结论:这个品种的“瓜"很好吃,这一家的“瓜"很好吃,这种花纹的“瓜”很好吃…而这个过程便是你反思与总结的过程。
我认为,当你把这些步骤做好时,就在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同时,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这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张珂萌)
“吃瓜”有思,行动有时
在信息浪潮汹涌的时代,“吃瓜”似乎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吃瓜"看似轻松惬意,实则暗藏隐患。诸多不实信息借热点事件之壳肆意传播。若一味盲目“吃瓜”,我们极易被误导,甚至在无意间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
每一次热点事件都是对社会良知与判断力的考验。我们需怀明辨是非之心,持对错之秤,在“吃瓜"时冷静洞察,不被虚假表象迷惑。一旦触及底线,就要如仁人志士般挺身而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行动去守护真相与正义,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方不负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陈一诺)
“吃瓜”有度
我认为当一个“吃瓜群众”是不太好的。在生活中,我曾经也当过“吃瓜群众”,不弄清事情的原委,一味地探求事件的热度而肆意评论。但当真相水落石出之时,我们才发现,事情的背后往往有一个不知道的真相,或是苦衷,或是遗憾。互联网时代为“吃瓜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不少事态变得更加严重,也让一些流言蜚语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关注天下时事,参与事件的讨论,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把握好参与的度。对于一些事态严峻或脉络不明的事件,不随意评价,不大肆宣扬,这才是我们应做的事情。(昝嘉)
关注也是力量
互联网的虚拟性赋予了其相对自由的特性,抨击的、讽刺的、挖苦的言论如潮水,不实的信息同样不少。此时,关注而不评价,似乎是最佳选项—一既不伤害别人,又保全了自己。在社会舆论压力与信息茧房下,要求人们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显然不切实际。既然无法永远从客观公正的角度作出评价,何不保持沉默,以求万无一失?
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以向外延伸社交圈的新途径,信息传播由此加速。诚然,掺了假的信息不在少数,可切实需要帮助的人也在其中。于需要帮助的人而言,一来,词不达意是我们不少人的通病,自己认为的安慰,并不能完全准确地传递,有时反而会加重对当事人的伤害;二来,有些事情并不能因为一颗炽热的良善的心而改观。对外输出的路危险重重,不如静观其变,观之便产生了热度,能解决的人看到了,终会代替我们做我们力所不能及之事。刘伊然)
理性“吃瓜”
“吃瓜"这一行为有利也有弊。它能让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迅速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但也容易让人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造成盲目跟风、助推谣言传播的恶果。
深究其本,“吃瓜"的利弊是由人的不同心理决定的。“吃瓜”出于人好奇的本能,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从众心理干扰了个人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吃瓜"引发后果的代价几乎为零的影响下,“吃瓜"过程中就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吃瓜"现象无须杜绝,重点在于要做理性的“吃瓜群众”。“吃瓜"过程中要加入个人的判断,核实信息真伪;要尊重他人隐私,避免过度解读;要关注事件本身的价值,而非仅满足自身的情感体验。这样便能发挥"吃瓜"的积极作用,做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裴子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5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