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征途,探索不止
作者: 谢欢英 赖积华【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科学探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科学幻想展现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从四大发明到载人潜水器、“天宫"遨游、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科技成就无一不是将想象与科学探索相结合的产物,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蓬勃生机和永恒生命力。
题目一:人工智能的问世,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请以“二十年后的 ”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悟?请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科学探索类作文题,紧扣时代科技发展脉搏,在各类作文命题中占据独特地位。以“科学探索与幻想”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科学幻想与实践探索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力量。此类作文题材新颖,关联前沿科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能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又能挖掘他们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写记叙文时,选择题目一“二十年后的 ”,可在横线上补充与科技探索成果或科幻场景相关的词语,如“教育课堂"“月球基地”“太空旅行"等。比如讲述二十年后的教育课堂,学生们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智能辅导机器人随时答疑解惑,呈现科技赋能教育、打破传统局限的全新画面。文章可通过对具体科技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二十年后科技深度融入生活、重塑未来的奇妙景象。
写议论文时,题目二要求从材料中选取感悟最深的一点立意。比如从科学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论述,以川藏铁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为例,阐述科学探索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拓展人类认知边界,进而带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发展;从科幻想象激发创新思维的角度论述,阐述人工智能DeepSeek、宇树机器人等成果的诞生,离不开早期科幻作品对未来科技的设想,科幻想象如何为科研人员提供灵感、开启创新大门等

/书摘 俗话说是笨鸟先飞,我还得笨鸟多飞。
【记叙文导写】
写想象类作文“二十年后的 ”,难度适中。一方面,科学相关素材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材需求;另一方面,以自身经历或虚构故事展现科学主题,可操作性强。我们需要借助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大胆构思,突出人物体验,表达深刻主题。
一、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想象虽可虚构,但必须依托时代科技发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做到合情合理,让故事既新奇又可信。以“二十年后的地球生态"为例,我们从当下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引起冰川融化等问题出发进行联想,想象二十年后,科学家们研发出大型气候调节装置,通过释放特殊物质来反射阳光,减缓冰川融化的速度。这种联想与想象基于现实环境困境,合理推导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手段与生态改善措施。
二、巧妙构思有新意。巧妙构思就像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若写“二十年后的社交模式”,我们可以大胆构思一种“情感共享社交平台”,通过脑电波监测技术,人们能将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实时分享给好友。例如,当你在欣赏一场绝美的日落时,平台能将你内心的震撼与感动同步传递给远方的朋友,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这种社交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文字、语音等交流的方式,极具创新性。
三、突出人物体验,表达深刻主题。人物体验如同丝线,串联起文章的各个情节,而深刻主题赋予文章持久生命力。如“二十年后的我”,以一场穿越时空的想象为线索,生动展现未来生活的便捷,结尾从梦境回归现实,将对历史的感悟与家国情怀、个人学习紧密相连,主题深刻,立意深远。
【范文引路】
二十年后的太空移民
“各位乘客请注意,‘希望号’飞船即将进人火星大气层,请系好安全带。"广播里传来机长沉稳的声音,我紧紧住座椅扶手,感受着飞船剧烈的震动。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地球。透过舷窗,那个蔚蓝色的星球正在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赤红色的荒原。作为第一批火星移民,我们肩负着为人类开辟新家园的重任。但此刻,我的胃部因失重而翻江倒海,手心沁出冷汗,耳边回响着起飞前母亲的啜泣声。
火星基地比想象中更加简陋。狭小的生活舱里,六个人挤在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空间内。第一次火星风暴来袭时,刺耳的警报声划破寂静,防辐射舱壁发出巨大的震动声。我蜷缩在角落,听着外面呼啸的风声,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里不是地球,没有大气层的保护,没有熟悉的蓝天白云,只有无尽的荒凉与危险。
最艰难的是种植实验。在近乎真空的环境中,我们尝试培育地球作物。第一批种子在模拟日光下发芽,却在第三天全部枯萎。看着那些蔫黄的幼苗,我几乎要放弃。但想到地球上等待消息的亲人,想到人类对未来的期待,我又重新投人实验。调整光/书摘/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雷《傅雷家书》
照强度、改良营养液配方、控制温度和湿度经过数十次失败,终于在一个清晨,我看到了第一朵绽放的番茄花。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类的伟大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希望。就像这些顽强的植物,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也要绽放生命的光彩。透过基地的观察窗,我望着远处的地球,它像一颗蓝色的宝石悬挂在天际。火星虽然荒凉,但正是这份荒凉,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美好。
现在的我,已经能够从容地穿上航天服,在火星表面行走红色的沙砾在靴子下发出细微的声响,远处的地平线勾勒出环形山的轮廓。我知道,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我们正在书写人类文明新的篇章。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播种,都是对生命的礼赞,都是人类勇气的见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704.pd原版全文
回望这段移民历程,我深深体会到:探索未知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这份艰难,让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显得弥足珍贵。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不仅建立了新的家园,更找到了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一一永不言弃的勇气。
点评: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生动描绘了太空移民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恐惧与迷茫,到逐渐适应并克服困难,最终在火星上找到希望与勇气。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具体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人类在探索未知时的坚韧与不屈,凸显了永不言弃的精神。
【议论文导写】
“科学幻想与探索”是这一材料的核心要点,要写好这类主题的议论文,我们需从以下关键层面着力。
一、立意高远,深挖其中价值。 ① 个人层面,科学幻想是灵感之源,点燃个体对未知的探索热情。特斯拉年少时受科幻作品启发,幻想发明改变世界的交流电系统,此后几十年潜心研究,克服诸多困难,最终实现交流电广泛应用。这种幻想与探索精神,成就了他个人的伟大,也让人类生活发生巨变。 ② 社会层面,科学幻想与探索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例如互联网的诞生,最初源于科学家对信息快速交互的大胆设想,后来经过无数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才催生出新的产业,推动社会持续前行。 ③ 国家层面,科学幻想与探索彰显国家的创新实力与发展潜力。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天宫"空间站遨游太空,大国工程的背后,是国家对高端科技领域的大胆设想与不懈探索,极大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二、布局精巧,运用多元结构。并列式结构可从不同维度阐述科学幻想与探索的关联,如论述幻想在激发科研灵感、探索在实现科技突破、二者结合推动社会进步这三个方面的作用。递进式结构可先阐释科学幻想与探索的内涵,再分析二者结合对国家、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探讨如何在教育、科研投人等方面营造环境,促进幻想与探索的深度融合。
三、论证充分,巧用多种方法。举例论证可广泛选取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如列举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经典物理体系的内在矛盾从而提出相对论的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可引用名言和科学研究中/书摘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上苍只有一次的馈赠毕淑敏《每一天都去播种》
的基础理论,提升文章的理论深度。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幻想与探索结合前后科技发展的速度、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让论点更加鲜明。比喻论证将科学幻想比作灯塔,为科学探索照亮前行的道路,使论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范文引路】
扬科学探索之帆,行民族复兴之船
时代浪潮奔涌,历史车轮向前。中华民族始终将科学精神融入血脉,用科技创新绘就发展图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需深悟科学探索真谛,为民族复兴注人强劲动能。
科学探索需要想象力的破冰启航。当先民仰望星空编织“嫦娥奔月”的绮梦时,他们已在华夏文明中埋下探索的种子。正是这种对苍穹的浪漫想象,推动着中国航天人突破技术壁垒:2024年运载火箭发射量刷新纪录,“天舟七号"实现三小时快速对接中国空间站这些成就印证着想象力的导航价值。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始于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想象力正是打破认知边界的原始动力。
科学探索需要勇气的破浪前行。面对技术封锁,邓稼先等科学家在戈壁滩上爆出“东方巨响”;面对粮食危机,袁隆平在稻田里种出“金色希望”。这些跨越时代的探索者证明,未知领域的迷雾需要用实践之剑劈开。当ChatGPT掀起智能革命时,中国科研团队同样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开辟出新航道。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是探索者直面未知的胆识和勇气。
科学探索需要定力的深水续航。DeepSeek的惊艳亮相,凝聚了研发团队数万小时的算法打磨;量子计算的重大突破,源自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攻关。正如古人所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科技创新如同马拉松,既需要爆发力,又考验持久力。中国高铁从引进到领跑,芯片技术从受制到突破,无不印证着滴水穿石的真理。
展望未来,科学探索之帆正鼓满东风。从“天问"探火到“奋斗者"深潜,从人工智能到量子科技,新时代的探索者正在续写传奇。让我们以想象为帆、以勇气为楫、以坚持为锚,在民族复兴的航程中破浪前行。正如敦煌壁画中凌空起舞的飞天,中华民族必将以科技创新之姿,在世界文明的星空中绽放异彩。
点评:这篇文章将科学探索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指出科学探索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作用,立意高远,能引发读者对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未来的深入思考。文章观点鲜明,论证逻辑清晰,同时运用丰富的事例进行论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书摘 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季羨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7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