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乡村是文学创作的“富矿”

作者: 罗铮

创作谈 乡村是文学创作的“富矿”0

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

乡村历来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乡村题材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上乘。尤其是现当代文学中,乡村题材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像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等,从不同视角全面立体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乡村依然是文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拥有丰厚贮藏的广大乡村依然是每一名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当然,要想写出厚重、饱满的作品,就必须深人乡村、了解乡村,迈开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开心扉触摸农民的强劲脉搏。因此,在确定写作对象时,我选择了家乡会昌县庄口镇黄冠村,也是自己最熟悉的村庄。那么,从哪儿入手呢?我认为,书写乡村需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支撑,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黄冠村,罗文堂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一辈子没挪过窝,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他从小躬耕陇亩、放牛砍柴、养鸡养鸭,所有的农活都会干。从他的身上,能够观察到农村生活的普遍性和规律性。而且,他还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有过人的天赋,不用尺子就能估量尺寸,是一名难得的优秀裁缝。他虽然文化水平低,但坚持送孩子上学,这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会唱歌,而且都是自学,让一曲曲悠扬的旋律飘荡在黄冠村上空。特别是他对红歌和军歌的热爱,体现了他对党和军队的深厚感情。当前,在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的情况下,罗文堂成了留守老人,他的生活不外乎种田、养鸡、放牛、陪伴留守儿童,他的生存状态也是很多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但除此之外,他还会教孙子孙女唱红歌,传承红色基因,这成为全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描写典型人物,既要表现共性的特点,更要深入剖析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挖掘最生动的叙述角度和事例。通过一个好的典型人物,我们能够看到全国各地乡村的影子,看到近几十年来乡村发展变化的影子。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需要一个个罗文堂式的人物形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czsz20250703.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红歌声声
下一篇: 科学征途,探索不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