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业余,别把爱好当成活儿

作者: 张金妙

保持业余,别把爱好当成活儿0

Writer / 作者

Mechanics / 机械方向

要说“草台班子”,我和三四个小伙伴业余运营的“有趣的制造”就是了。我们在公众号上用动图科普万物的制造过程,有一搭没一搭更新内容,居然维持了七年!这些年我们不仅收获了几十万粉丝,出版了绘本,还上了央视节目《走近科学》……拜托,只管跟着感觉走,“草台班子”也能迸发出超乎想象的创造力!

文 ■ 张金妙(“有趣的制造”主理人)

当机械设计遇上大众科普

一切要从我走上科普路说起。我大学专业名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1个字,不用数了,这是一个长到有点搞笑的名称。我学生时期一天到晚和物品(作为结果的 what)与如何造物(作为过程的 how)打交道。要成为专业的“造物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各类制作方式,如车、铣、磨、刨等,还需要培养异想天开、逻辑推演、空间想象、数码绘制等能力。

2012年,我和同学参加全省机械设计大赛,我们的参赛作品是可升降工作桌,我把制作过程详细记录下来,投稿给科普网站果壳网——竟然被录用了,拿到一笔可观的稿费。毕业后数年,自媒体如火如荼,我在工作的gap year(间隔年)期间,忽然想到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大学时沉迷的各类工业纪录片,一个念头冒出来:不如我也试试做解说?

结果出乎我意料,“围观群众”还不少,他们和我一样被工业之美震撼,对着流水线视频发出持续而绵长的惊呼:“啊,原来每天见到的这些东西是这样做出来的啊!长见识了。”

我的文章戳中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好奇心,他们不遗余力地捧场,鼓励我把这桩事做下去。在这样的支持之下,我形成了和朋友们的联结。可这样写了几个月,我空闲的gap year结束了。我意识到一个人吭哧吭哧写,哪怕有三头六臂,也搞不定找选题、搜资料、做解说图等大量工作,我需要拉上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事。戏台已经搭起来了,管它是不是“草台班子”,能把事情做下去就是好班子。

友谊的“破船”草率起航

先从一块玩的小伙伴开始吧!小江和我是初中的前后桌,我们成为朋友的时间超过了各自岁数的一半。同样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我们聊天顺畅无碍,我先是问“来帮忙看看我写的文章有没有漏洞”,接着“你很适合搜索一些制作过程和技术问题”,再后来“有兴趣一起找点选题、写点文章吗”。

很快,小江就彻底踏上了我鼓捣的这艘“破船”。当然,按照她的说法,她纯粹是看我这么一个不太靠谱的人竟然坚持更新文章,不做下去太可惜——这就是友谊了!

我们还需要一位非理工科背景的小伙伴做校对。就像白居易每次写诗,会让一位老太太先读。老太太能读懂,白居易就将诗收录下来,若不能读懂,则改写文句。让完全没受过理工思维训练的文科生阅读文章,可以帮我们指出“知识的诅咒”——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会下意识假设对方拥有理解问题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两人成从,三人成众,第二位小伙伴承担了校对工作,可惜这位小伙伴没多久就忙自己的正事去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也是一种飘逸的人生态度。紧接着,小江的大学同学——大大咧咧的阳哥就被我们抓来当校对。

等到我们更新的文章积累到 300 多篇的时候,我的前同事月婷,一位优秀的插画师,也被我“忽悠”上了船。当时我已经有了把内容打磨成绘本出版的念头,我绘声绘色对月婷说:“难道你不想多年以后把书拿给自己的小孩炫耀?”这个“大饼”或许没能骗到月婷,但她还是看着我,笑了笑宣布合作。

小江的搭伙,阳哥的张罗,月婷的耐心,全靠这些亲朋好友帮衬,“草台班子”才得以维系。我们几个划着这艘“破船”,一划就是七年。信任是我们的压舱石,我们先是好朋友,然后才是一起做事的团队,哪怕刚为了选题争吵,也不影响聚餐时抢菜吃。每个人都是相信所做之事有价值才聚在一起,遇到问题也不藏着掖着,摊开来直接讲就对了。

小团伙的经济回报仅能维持生存,我们最常见的“团建”就是在支付宝里算着账目,互相打气。这些年我们一边工作,一边兼职运营账号,我们当中最“毒舌”的小江总开玩笑说:“但凡有个全职人士,这个事情已经‘黄’了,因为攒不出钱给全职的朋友发工资。”

“草台班子”就是边做边思考

做公众号的第二年,我们被邀请参与央视 CCTV10 的《走近科学》节目,那一期的选题关乎“物从何处来”,和我们长期钻研的“有趣的制造”十分契合。我们为内容获得了主流认可而欣喜,但更开心的莫过于能走进工厂实地拍摄和探秘,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事实上,运营这个“草台班子”七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保持业余”——罗兰·巴特在《明室》里提到,“保持业余”才不会被专业的框架限制,任由好奇、热爱、开放的心态驱动一群人到处探索。

有时候明明是我们自己感兴趣、想要投入一件事,可一旦被当成正经、专业的事情来办,就会自动分解成一个个“待办事项”。再有趣的东西,一旦被细化成“活儿”,具体到每周、今天、明天……都会变成一种折磨。而我们这帮人最初决定组建小团伙,就是为了远离深陷于工作和日常琐事的冷漠状态。

“草台班子”也教会我接受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人都希望生活遵循规律,一旦碰上超出预期或不受控制的情况就会焦虑,执着于找到问题根源,琢磨到失眠也不停歇。说实话,这真的很费神,因为不确定性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每次只要发完文章,我们几个就会互相勉励“发出去的就是最好的”“坚持更新的我们超级棒”。就算真有啥问题,后台修改一下或者留言勘误就行,人生哪能处处完美?

只要我们真诚地面对生活,总会有新鲜的东西蹦出来。无论知识和经验会把人带往何处,都注定是未曾见过的新奇之地。所以边做边思考,反而是我们这个小团伙不断尝鲜的信念。

你要问我们现在的计划?既然“草台班子”已经成形,当然是继续面对新的挑战和乐趣,去尝试更多没做过的事情。有了出版绘本的经历和经验,我们有底气说服其他插画师合作更多的内容——我们拉上了另一位插画师慕葶,开始挑战全新的科普漫画创作。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用担心以后会怎么样,只要我们认真做事和真诚做人,就会对自己有最好的交代。

我觉得人生不是线性的。你做的许多事情,线头可能埋在很早以前的细微处,而且线头极多,只有当你想做某件事的时候,它们才会突然从土里被一大把连根拽起。比如当我们打算出一套绘本,我会在脑海里搜罗“我可以”的理由。

而当我们想让潦草的想法落地,又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挑战与乐趣是并存的,它们是此刻过程中的一环,也可能是未来另一段埋在土中的线头。

Carol / 慕葶

Design / 设计

Comics / 漫画

One More Thing

写这篇文章前,编辑老师让我问问大家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以下是我收到的三个回复——

月婷:“我感觉我这边没啥好写的。”

小江:“最近太累了。”

阳哥:已读不回。

很好,不愧是我们的“草台班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