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关系中,合群还是做自己
校园里,不断更迭的流行文化暗流涌动:抽屉里的卡牌,背包上的挂件,眼神交错时的会心一笑,对上“暗号”时的狂喜……你是愿意成为社交潮流中的5G冲浪选手,还是坚守在自己的精神自留地呢?
你跟得上现在的流行文化或热点、热梗吗?你会担心自己跟不上吗?
夏淑祥:作为住宿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有限,我偶尔会跟不上热门话题。但我并不担心,这些流行事物对我的生活没什么实质影响,它们只是与他人交流娱乐的一种方式。
童 言:跟得上,不担心。真的跟不上,保持小众的爱好也很好。
徐亿万:我会努力去了解流行文化。就拿“yyds”来说,在网络世界里与它频繁邂逅后,我也能自如运用了。流行文化更迭迅速,无需紧紧跟随,关键是要怀揣一颗好奇与开放的心。
黄思颖:我总是比别人慢一拍知晓流行文化。每当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讨论当下的热点话题时,我是羡慕的。但每个人有自己的舒适圈,大众喜欢的自己未必喜欢,何苦为难自己。
郑水灵:不太跟得上。年少时能聊的话题并不稀缺,一点吃的都可以让我们吵嚷一路,那些热梗想来实在不算重要。
谭露沙:我不爱上网,朋友却是冲浪高手,可这并不妨碍我们成为好友。保持自己的“真”,时间会证明一切。
席 瑞:不少同学反映跟不上网络热梗、流行文化,一是中学的客观条件让大家没有太多时间网上冲浪,二是网络热梗更迭得太快。但同学们普遍不担心。一位同学认为流行事物无非是一种娱乐、社交的形式,没跟上也不会对生活有实质影响。另一位同学认为社交话题从不稀缺,未必非得要热梗。还有同学现身说法,自己并不爱上网,但朋友是冲浪达人,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友谊。
为了和朋友、同学聊得来,你会主动去了解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流行文化吗?如果不会,你怎么处理自己没法融入的情况呢?
连 雪:有时候会,但只做浅浅的了解,给足对方情绪价值。同时,我也会向他们安利我喜欢的东西。
夏淑祥:不会。每个人都是能独立思考的个体,过多关注对自己无益甚至会扭曲自己的事物,不值得。
顾雨萱:不会。生活不只是由流行文化构成的,我们还有很多内容可以交流。
陶 影:我会尽量规避我不了解的话题,分享我所了解的。构建起一段友情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人。友情之中,我们是彼此的最高级。我喜欢的,我希望你喜欢;你不喜欢,我也不强迫。
卢 烨:会。这能锻炼自己接纳不同事物的能力,培养包容多元的心态。
池雨倩:我会安静倾听大家聊的流行事物,说不定听着听着就有兴趣了。倾听也会让别人感到尊重。此外,流行文化蕴含着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大众喜好等,了解它们可以拓宽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
胡嘉瑞:小学时,因为没有手机,我经常听不懂同学们在说什么。上中学后,我有了爱好,还能自创社交货币。比如我在高中创办了“内向社”——一个属于内向人的社团。现在,“内向”在我们班也成了一个独特的梗。
祝晨茜:不会。不如借助网络这个强大的工具,寻找属于自己的圈子。我追的明星在同龄人之中比较小众,所以我在网上的朋友大多是成年人。
席 瑞:大部分同学都不太会为了社交去刻意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流行话题。一方面,可以聊的话题很多,有同学谈到了转移话题或聊自己擅长的话题,但这一做法是否真的有用,不得而知,因为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交流可能会变成自说自话。另一方面,有同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该为了别人去改变。面对不合群的状况时,两个同学提供了有启发性的答案,一位是自创社交货币,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另一位则是借助互联网找到了跨年龄、跨地域的共同团体。
你觉得社交关系中,做自己更重要还是合群更重要?
连 雪:做自己更重要。被迫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甚至为此花费时间精力,这完全不值得。而且真正的朋友不会计较这么多。
郭陈恬含:社交的目的是成就你,而非连累你。合群固然能避免许多冲突,但很多时候会委屈自己。而做自己,表达你的心声,能让你被重视,也更有自我认同感。
邬奕茹:做自己更重要。它可以让一个人保持独特性和创造性。为了合群而忽视个人需求和愿望,可能会削弱自尊,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赵怡可:合群更重要。我认为社交的意义就是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意义,如果只是做自己的话,就没有必要社交了。
顾雨萱:做自己更重要。伪装只会带来虚假的社交。
秦艺铭:做自己更重要。能让你快乐的群就合,无法融入的话就专注自己。当你散发独特的魅力时,自有星辰来伴。
童 言:做自己更重要。合的群也应该是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迎合别人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自己反而不是主体了。况且,全世界的人那么多,总能找到与自己合拍的人。
庞小妹:做自己更重要。只有你爱自己、欣赏自己,才会有更多的人接触你、欣赏你。一味地去融入不喜欢的圈子,最后可能只会落得一场空。
席 瑞: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在社交关系中做自己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自我价值感与认同感,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委屈自己会让人压抑,甚至可能影响心理健康。认为合群更重要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社交本来就是在人群中看见自己,如果只做自己,那为什么要社交呢?从这一问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体验与价值。这种自我第一性的设定,是一种进步,反映了我们尊重个性的一面。但在社交关系中,真正的矛盾是发生在大家都想做自己时,我们怎么面对和包容彼此?
主持人
总结陈词
这期话题,流行文化、网络热梗只是个引子,我们真正讨论的是社交关系中自我与他人、自我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普遍认为社交关系中,做自己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很现代的观念,要知道,在集体主义或者熟人社会的背景下,做自己有时会背负很大的压力,甚至付出相当大的代价。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个性化表达有了更多的空间,也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因此,一方面,合群在今天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很多人担忧的反而是我怎么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真的想合群,也不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在网上,再冷门的爱好都有同好,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群,比如办社团。
我特别赞同同学们的看法,那就是当你做自己的时候,你会更有魅力。社交关系长久存在的秘诀,不在于讨好和委屈,而在于吸引。我也一直主张,社交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相互筛选,并不是我不合群、我被抛弃了,而是我筛选了,是我选择了不进入某一段社交关系。
但如果都做自己,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社交呢?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意味着自我与他人的联结。如果我们都只照顾自己的想法和心意、爱好和兴趣,社交很可能沦为自说自话,或者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容纳不了他人。
可能有同学会说,那也很好啊,我就跟自己相处,一个人的时候最自由。这当然没有问题,但会有点可惜,绝对的自我的确保有了极大的自由,但没有与他人、周遭的联结,会很孤独。自我并不意味着固化、不能改变,更不是封闭,隔绝和他人交互与探索新领域的可能性。我们的自我应该更开放一点,如一位同学说的,探知自己不了解的话题、观点与爱好,也是在培养包容的心态。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包容,而是让自己永远保持敞开的状态,从而链接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人。
真正的主体性也许不是不合群,而是在合群中,我仍然知道我要什么,并且留心一切可能启发我的信息与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