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没有发明馒头

作者: 李开周

诸葛亮没有发明馒头0

“隆中对”“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说起诸葛亮,故事可就多了。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仅是谋略大师,还是大名鼎鼎的发明家: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八阵图、鸡鸣枕、诸葛行锅……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故事。

话说诸葛亮七擒孟获,班师还朝,行至泸水边时,狂风大作,难以渡河。向导建议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祀。诸葛亮宅心仁厚,不愿杀人,他命令宰牛剁馅,和面擀皮,面皮裹馅,蒸熟祭祀,风浪就停息了。这种圆滚滚的带馅面食形如人头,所以得名“馒头”。

有些同学读到这里,可能会感到奇怪:不对,这明明就是包子嘛!怎么会叫馒头?事实上,馒头在古代确实是带馅的。例如在《水浒传》里,“母夜叉”孙二娘卖的就是“人肉馒头”。直到清代的《儒林外史》里,还出现过“肉馒头”呢。

在古人眼里,馒头和包子并没有鲜明的界限。明代《竹屿山房杂部》里提到:“其制作圆而高起者曰馒头,低下者曰饼。”也就是说,形状圆润且高高隆起的称为馒头,形状扁平的称为饼。古人主要通过其形态区分,至于有没有馅,其实并不讲究。

至于包子和馒头明确分家,那是比较晚的事情了。如今,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习惯把没馅的实心面食叫作馒头,把有馅的叫作包子。但也有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南方)沿袭传统,仍然用馒头来指代包子。例如上海人管肉包子叫“肉馒头”,管素包子叫“菜馒头”,管没馅的实心馒头叫“淡馒头”。

话题扯远了,让我们回到诸葛亮发明馒头这件事上。

《三国演义》是元朝末年或明朝初年创作的,诸葛亮发明馒头的传说却诞生得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北宋有个读书人叫高承,写了一部解释万物起源的通俗著作《事物纪原》,书中就把馒头解释成诸葛亮的发明:“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那么,馒头究竟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呢?肯定不是啦。

2004年,考古学家在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地发掘出一处距今4000年的村落遗址,出土了用面裹馅烤制而成的馒头,类似新疆烤包子。很明显,这种面食根本用不着诸葛亮去发明,早在诸葛亮出生之前就有了。

馒头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就连“馒头”这个词其实都是外来语。

最近几十年,有一大批学者从语言学角度考证“馒头”的本源。他们发现馒头与维吾尔语中的manta、柯尔克孜语中的mantu、哈萨克语中的manti、梵语中的mandil、巴利语中的mandul一脉相承。他们又从中国古籍中找到馒头的早期写法,如南北朝《十诵律》中馒头写成“曼提罗”,隋朝《摩诃僧祇律》中写成“曼坻罗”,唐朝《北户录》中写成“曼头”……这些文献形成一条比较清晰的证据链,证明馒头本是“胡食”,从西域传入中国。中国古人根据其读音写成汉字,最初的音译五花八门,后来才统一音译成“馒头”。

这下傻眼了吧?原来馒头不仅是外国人发明的,连“馒头”这个词都是外来语。

外来食物传入中国,中国人给出五花八门的音译,这种做法在另一种带馅面食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它就是烧卖。

烧卖到今天也没有统一写法,总是在“烧麦”和“烧卖”之间徘徊不定,有的地方甚至写成“蜀麦”。而在古代,它的写法更多,例如元朝养生书《寿亲养老新书》中写成“艄麦”,明朝朝鲜汉语教材《朴通事》中写成“稍麦”,清朝北京诗歌汇编《都门竹枝词》中写成“捎卖”。

正因为清朝有“捎卖”这种写法,所以某些民俗学家望文生义,将烧卖的起源解释成羊肉铺子捎带贩卖面食——清朝时,北京某家羊肉铺子将当天卖不完的羊肉打成馅,包成顶端开口的包子,于次日清早卖给顾客,因为是捎着卖的,所以得名“捎卖”,进而演变成“烧卖”。这种解释当段子听听也就罢了,千万别信以为真。烧卖诞生的时间要早得多,轮不着清朝的羊肉铺子重新发明它。

早在11世纪70年代,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中亚地区的黑汗王朝有一部《突厥语大辞典》横空出世。该书里提到的烧卖,就是那种顶端开口的小包子,其突厥语发音能用汉语拼音近似拼成sa mu ai。部分现代学者认为,烧卖很可能诞生于中亚,在元朝传入中国,此后中国人将其音译成蜀麦、艄麦、稍麦、烧麦、烧卖、捎卖等不同版本。

看似毫不起眼的馒头和烧卖,其实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现在你知道多读书的好处了吧?读书越多,你看到的世界就越精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