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发现了宇宙的尽头,是好事还是坏事
作者: 席瑞本期主持人
席瑞文学硕士,《奇葩说》辩手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我们置身其中,却对它知之甚少。当我们不断拓宽探索宇宙的边界,突然有一天发现,宇宙竟然是有尽头的!这对我们而言,会是好事吗…
你觉得我们所在的宇宙有尽头吗?
蒋鑫杰:有。根据宇宙大爆
炸理论,宇宙可能是平坦的、无限延伸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人类的科技水平超过宇宙蔓延的速度,就能发现宇宙的边界。
陈宇涵:我看过一本科幻小说,说宇宙是个莫比乌斯环,人类发现了一个与地球极相似的星球,雷达却显示与地球越来越近…我认为宇宙没有尽头,空间、时间一体,过去即未来。
王一凡:没有。如果宇宙有尽头,各类文明的竞争压力无疑会倍增,很难想象至今尚未有外星文明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
李雨潺:没有。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想法和行为都从个人意志出发,我们的心灵就是最微小也最宏大的宇宙。既然文字的排列组合无法被穷尽,那么宇宙自然也无穷无尽。
徐筱榕:我觉得宇宙有更多人类难以感知的维度。就像人类看不到红外线,但它是存在的。所以宇宙的尽头在人类能力的尽头。人类的能力不断升级,宇宙也随之扩大。
陈子桐:没有尽头。这意味着宇宙存在无数可能性。也许在某个平行宇宙,连爱因斯坦都比不过你一这么想,你总会得到些许安慰。
2 如果要倾尽一生探索宇宙的边界,你愿意吗?
夏嘉骏:在确保安全且能与地球保持联系的情况下,我会去,因为我对宇宙充满好奇。
胡颢轩:不愿意。谁会穷极一生只为了证明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片大海、湖泊,甚至只是一口鱼缸?找到了尽头,世界就被圈定了,到头来总会有笼中鸟、井中蛙的感觉,而人总是渴望向外探索的。
郭陈恬含:我不愿意探索宇宙的边界,但愿意探索宇宙。无论是像航天员在太空漫步,还是用太空望远镜观测超新星爆炸,当我与宇宙对视、共舞时,我能切实体会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
刁柳森:我愿意。古人云“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寻找宇宙边界是为全人类做贡献。
周秀怛:不愿意。漫步于宇宙,无尽黑夜与沧桑一星的相会太孤独了。
席瑞:关于宇宙有没有尽头的问题,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难以回答。因此,这一问的回答实际上展示了我们对宇宙的想象,宇宙到底是有边界的,还是一个无限敞开的空间?有两位同学的想象十分有趣。一位同学以看过的科幻小说举例,认为宇宙也许是一个莫比乌斯环,不存在终点。另一位同学认为心灵是最微小也是最宏大的宇宙,心的奥秘深不可测,宇宙又怎会有终点?
赵昱洁:愿意。探索宇宙充满意义,也很浪漫。在浩瀚星海的探索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与力量。
李雨潺:不愿意。宇宙的边界是模糊的,边界之外又隐藏着什么?我害怕那是一片真正的虚无,宁愿不去触碰它。
洪歆媛:愿意。这不仅能促进科学的发展,更能为我们揭示生命起源、存在意义等终极问题的答案。
陈子桐:不愿意。即使这足以改变全人类,但在我有限的人生中,做脚踏实地的事更让我安心。
席瑞:愿意与不愿意的同学基本呈五五开。愿意的同学态度比较一致:从个人出发,满足好奇心与探索欲;从人类出发,这是一项有使命感的课题,更好地认知宇宙,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生存的意义。不愿意的同学,答案异彩纷呈:万一真的探
索到了边界,会有笼中鸟的感觉,会陷入探索后的虚无,对个体而言可能并非最理想的
生活选择还有同学愿意探索宇宙而非边界,这位同学需要的是自由与奇遇。
如果有一天发现了宇宙的尽头,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
周秀怛:是坏事。我会掉头回到基地,跟同事说宇宙并没有尽头。我认为人类的探索欲望胜过一万个伟大的瞬间。
徐佳彤:我有一个脑洞:我是条蛔虫,我们全家在一个人的体内快乐地繁衍生息。慢慢地,我们开始向外寻找空间和食物,最终找到了人体的尽头。此时,这个人也发现了我们蛔虫一家的存在,吃药将我们“灭门”。宇宙如同长了蛔虫的人,人类在不断地消耗,这对宇宙来说是个负担。等我们发现了宇宙尽头,就好比蛔虫发现了人体的边界。如果宇宙也是个生物,等它发现人类时,想必不会有好事。
郭陈恬含:人类探索到宇宙的边界,证明科技发展到了高峰,但这是不是科技的峰值呢?我想,探索宇宙时不必一味追求边界,也应该关注它内部的璀璨。
席瑞:同学们的回答充满哲思。少数同学认为探索到宇宙的尽头是好事,这意味着人类的科技成就到达了一个高度,对宇宙运行规则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大部分同学却认为这是坏事:从博弈的视角出发,一旦宇宙被框定,有限的资源将引发文明之间的无尽战争;从人类的信念出发,宇宙边界的确定会让人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失去想象力和探索欲;还有同学把人类类比成宇宙的蛔虫,探索到了边界会引起宇宙系统的警觉,从而引发灾难。宇宙边界是否存在并不一定,但这一问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边界的有无对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王一凡:是坏事。这意味着整个宇宙会爆发无尽的战争来抢夺资源和生存空间,文明之间甚至文明内部不再有信任、忠诚等正面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背叛、自私自利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12.pd原版全文
陈子桐:是好事。新的知识体系将取代旧的知识体系,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会更加深入,还会引出别的思考—宇宙的尽头之外又是什么?这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探索时代!
周浩:有好有坏。这将揭示宇宙的本质和起源,同时引发人类的存在主义危机。
宇宙的尽头,究竟是真相的开端,还是文明的终结?
本期话题非常像科幻作品里才会出现的桥段,但在想象力之外,更多是一种人类对自身的追问。
如一些同学所言,发现宇宙的尽头意味着科技的巅峰,人类终于解锁了宇宙的“终极关卡”,这无疑是科学史上的巨大胜利。然而,这一发现会许诺人类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吗?
如果宇宙真有尽头,那尽头之外是什么?是虚无?是新的空间?还是另一个宇宙?如果科学的基本假设被推翻,人类文明将遭遇一次巨大的震荡,我们究竟是比以往知道得更多了,还是发现自己不知道得更多了?
更可怕的是,像一位同学所想到的,如果宇宙的尽头确实存在,那么“资源有限"将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过去,人类总有“星辰大海"的幻想,而现在,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容器。有限资源意味着有限生存,而有限生存必然引发无限战争。
探索宇宙是人类的初始本能,也是人类的终极浪漫。千百年来,我们从仰望星空,到发射哈勃空间望远镜,再到设想星际移民计划,但每一步都建立在“前方仍有未知"的信念之上。此时的宇宙边界,无疑宣告了人类宇宙探索的尽头。这是否也意味着人类的探索欲与想象力走到了尽头?如同小说家写到最后,当世界不再有谜团,故事也就画上了句号。
乐观的同学或许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一一尽头之外是什么?似乎只要愿意,探索的过程将永无止境。
或者,宇宙是否有尽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尽头。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终点,那它就是枷锁,将人类困在牢笼里,走向内耗与毁灭。但如果我们把它当作钥匙,那它就会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带领我们进入更深的未知。正如《三体》所言,“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宇宙有尽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与探索精神,先一步走到了尽头。

主持人总结陈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1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