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反派”竟是我自己

我觉得自己像故事里的反派人物,心中总有个小人在"阴暗爬行”。发现同学考试成绩进步了,我很嫉妒;看到朋友和其他人走得近,我很不满。我表面云淡风轻,但内心其实恶意满满,忍不住冒出恶毒的诅咒。以至于看到美好的人出现在身边,我都觉得很烦躁:“你凭什么这么快乐!”

有时候我会被自己内心的恶意吓到,那些阴暗的、愤怒的想法让我感到无比羞耻。我怎么能有这种念头,太不光彩了,应该做个善良的人才对我一直在挣扎、犹豫,我该怎么和我的阴暗面相处呢?

糟糕,“反派”竟是我自己0

需要被看见和理解

陈竞择:我经常想着如何整治我看不惯的人和事,有时候我自己都害怕自己。但只要朋友过来安慰我、听我倾诉,那些负面想法很快就烟消云散。朋友就是我面对内心阴暗面时最好的盾牌,他们不会觉得我恶毒,还会劝我这没啥大不了的,跟着我一起骂不喜欢的人。

该怎样表达真实想法

铁杉:我是个直来直往的人,心中不爽就会开□,这导致很多同学误会我,觉得我难以相处。其实我只是比较诚实,把内心阴暗的想法对外开了,我觉得我比那些虚伪的人好太多了。但这终归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我挺苦恼。

笔绘心中的恶念

郭陈恬含:我心中也有个反派小人想把世界撕裂,我会将这个小人的欲望画出来,假装它能在我的笔下成功毁灭世界。而在情绪平复后,我会再拿白色或黄色的笔打上光影,冷静回想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相信,光总是从裂缝里照进来的。

做一个可爱的“反派

胡榆薇:应该允许自己有各种奇怪的想法。换个角度看,内心的阴暗面何尝不是一种内驱力呢?因为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才会关注身边美好的人,嫉妒比自己更强的人。当个“反派"也无妨,奋力追一追,你也能超越自我!

人性光谱中不可或缺的灰度

张月燕(心理老师)

糟糕,“反派”竟是我自己1

任何人都有阴暗面。就像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那些我们以为独有的隐秘体验,其实大家都经历过。所以不用惊慌,“恶意"本身并不具备危险性和威胁性,除非被付诸有伤害性的实质行动。你大可以从容不迫一点,坦然面对内心那些复杂的情感,这有助于减少失控感和罪恶感带来的恐惧。

你会发现,那些让你惶恐的阴暗时刻,恰恰是人性光谱中不可或缺的灰度。“恶意”看似有万千面相,但总有一种是指向关系的断联,而你在那里受伤了。看到同学进步时,你的嫉妒里有被理想自我甩下的焦灼;看到朋友与他人亲近时,你的怨言里隐藏着被友谊排除在外的不安;看见美好事物时,你的嫌恶里泄露了你曾被挑剔扫兴的委屈。这些翻涌在意识表面的“恶意”里,潜伏着具有创造性和成长性的东西一一个愿意直面阴影和自我期待的机会。我们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我们是完整的人。感受自己完整的人性,充许复杂的情绪流淌,同时也为行为划定边界。

糟糕,“反派”竟是我自己2

李世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直面内心的“小恶魔 力

动画片里,主角的肩膀上经常站着“小天使"和“小恶魔”。“小恶魔”不停出着鎪主意,利用主角嫉妒或愤怒的情绪去伤害他人,“小天使”则不断劝说主角用善良融化内心的坚冰,拥抱真正的快乐。

阴暗面:人之初,性本恶?

这个天使和恶魔的比喻,有点类似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著名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他认为所有人的内心都由3个部分组成:代表冲动和欲望的本我 (Id),对冲动进行调节的自我(Ego),代表内化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超我(Superego)。

所谓的"阴暗面"一对他人的嫉妒或伤害的冲动一一正是为了满足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本我),才化身成了“小恶魔”,在我们的耳边煽风点火。但它往往会败下阵来,因为我们有理性的判断能力(自我),能够辨别这些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准则。更重要的是,还有“小天使"(超我)坚持遵循着人类的善恶观和道德观,维护这个世界的正义。

当然,现代心理学并不认为潜意识冲动(本我)是真实存在的,也就不能简单地用“人之初,性本恶"来解释人性阴暗面的存在。要理解人性的"阴暗面",需要科学地理解情绪形成的原因。

恶念升起: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源于对他人拥有的优势、资源、地位或特质的渴望与不满,尤其是在感觉自己被忽视或某些领域不如别人时。我曾在前几期文章中提过"社会比较"的概念—向下的社会比较会让我们更加自信,而向上的社会比较可能挫伤我们的自信,甚至让我们产生嫉妒、焦虑、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

糟糕,“反派”竟是我自己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13.pd原版全文

但我们生来就会嫉妒吗?显然不是。嫉妒的产生,恰好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我们会对那些容貌出众的人产生羡慕甚至嫉妒,因为容貌出众可以轻松获得更多的赞美、积极反馈和关注,在网络上甚至可以凭此靠流量赚钱。普通长相的人却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这种刻板的社会审美当然是不公平的,但我们无能为力。

对资源的渴望和现实的落差会使我们产生消极情绪,这些无处消解的情绪就引发了嫉妒之情,演变成了人性的阴暗面。所以,嫉妒的本质更可能是内心渴望关注而不得的不安全感,以及对他人的过度关注。

如果我们长期处在这种嫉妒情绪的影响下,又没有比较好的方法来调节和疏导这种感受,自然就会产生很多恶念,希望他人失败甚至发生不幸,这样自己就有机会获得更多资源和关注,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此重获自信。

但事实上,只要没有采取行动,做出越格的行为,心中有点阴暗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面对心底的那点“小秘密”,你不用过于焦虑和担忧,更不需要质疑自己的人品。

自我关怀:多关注自己,而不是他人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与他人比较,长此以往,我们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他人身上,越来越少地看向自己。羨慕和嫉妒等情绪原本只是一种提醒:只要稍加努力,我就可以变得和那个人一样优秀。但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平、成长环境的局限,我们可能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于是,这些提醒会变成越来越刺耳的噪音,直到我们迷失自我,成了面目挣狞的“反派”。

自我关怀是能够有效对抗这些刺耳声音的方法,尤其是在我们陷入迷茫和沮丧时。自我关怀提醒我们,要主动以温柔和理解的态度来关爱自己,而不是苛责自己。不要总是对自己说一“为什么我长得不如某某好看”“为什么我不如某某成绩好”。此时,你正在批评和否定自己,长此以往,你的内心很难保持稳定平和。

我们需要以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认可自己的努力、成就和独特性,花时间关注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一“原来我是一个这么有耐心的人"“原来我竟然有吸引猫咪的潜力"“原来我跑步可以这么快”。你可以试着每周记录自己在任何方面取得的小小成就,温柔且耐心地观察自己的生活,找回日常的快乐和满足感。

当我们学会了欣赏自己,我们就可以客观地欣赏他人。到那时你就会明白,每个人都很独特,他人的成功不会威胁到我们,因为我们自己也很优秀,大家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和赛道上绽放光芒而已。即便每个人获得的资源不同,甚至出身起点就不一样,但规则并不是我们决定的,没必要因为不公平的规则而否定自己和惩罚他人。

当你习惯性夸奖自己,也就学会了真诚夸奖别人的技能;当你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自然也会收获他人的关注和赞扬。通过这种互相鼓励与帮助,我们就可以轻松吹散嫉妒和恶意的阴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1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