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海底和南极, 听岩石说话

作者: 唐立梅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母星家园它具有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就像鸡蛋一样。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以固态为主,构成地球外部的岩石圈。岩石圈被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块体,即板块,岩石圈下部的地幔为软流圈,更偏流体,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并与深部软流圈、浅部大气圈发生物质交换,形成了高山、峡谷等地球面貌和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在这期间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并留下了相应的运动痕迹,如断裂(岩石发生破裂)褶皱(岩石发生弯曲)等。地球46亿年的历史,都被记录在岩石之中,如文字一般。地质学家的工作就是通过解读这些岩石和变形记录来认识地球。

大家在初中就学到过板块运动的知识。板块边界常见大量火山和地震,如在日本、北美西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等,也是不同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窗口。地球能量释放的方式就如同我们的脉搏跳动和出血。

地球会“流血”一深部炙热的岩浆会顺着火山口或裂隙喷发至地表,形成火山。位于太平洋海底的大塔穆火山是地球上最大的超级单体火山。它长约650千米,宽约450千米,总面积3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山西和山东两省的面积之和。大塔穆火山短暂喷发于约1.45亿年前,随后变成死火山。

去海底和南极, 听岩石说话 0

地球也会“大出血"一短时间、大容量、大面积的岩浆喷发,形成大火成岩省(LargelgneousProvinces)。目前地球上保留的大火成岩省大多形成于中、新生代,它们可能与生物灭绝有关,在中国有塔里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岩浆血液凝固之后,就会形成岩石。地质学家会采集这些凝固的血样,分析岩浆的成分,以便了解地球内部。

怎么采样呢?答案很简单:跑野外!我们要进行野外观察、测量、记录、拍照、采样。在陆地上跑野外,风吹日晒、跋山涉水是家常便饭。我在博士期间研究的是海南岛中生代的岩桨岩,进行了2次环岛考察,采集了1000多斤岩石样品,分析了岩墙群和双峰式侵入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大地构造意义。

工作之后,我又到海底去跑野外。你可能会好奇,海洋里不全是水吗,会有岩浆岩吗?其实,大洋的洋底有洋中脊,也有海山,它们的成分大部分是岩浆岩。而且,不像陆地上的岩石动辄形成于几亿年、几十亿年前,海底岩浆岩的年龄要年轻得多。洋中脊扩张喷出新的岩浆岩,又在俯冲带消减回到地幔,处于不断循环中。最古老的大洋年龄也不超过2亿年。我们利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岩石圈新生(洋中脊)和消亡(俯冲带)过程中的地幔演化及岩浆响应,分析岩石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就像分析血液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一样。

到海山上跑野外,不用经历陆地上的风吹日晒,还能欣赏到深潜的美景。2013年,我参加了“蛟龙”号首次科考,执行了在西太平洋采薇海山西侧斜坡的深潜任务。“采薇”这个名字,是我们国家自己命名的,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本来意为采集野菜,对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采集地质样品和生物样品。当时属于“蛟龙”号的试验性应用航次,每个潜次需要携带2名潜航员和1名科研工作者,这名科研工作者要兼顾地质和生物两方面的任务。海里的岩石长啥样?它们其实不好看,黑不溜秋的,蚀变很严重。但这次的重点并不是采集石头,而是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这里要介绍一下,在海底,不同的地貌发育了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在海山区,有富钴结壳;在海盆,有铁锰结核和稀土资源;在洋中脊,有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后来,我又参与了一个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去雅浦海沟采集了玄武岩、辉长岩和橄榄岩样品。雅浦海沟是现今的俯冲带,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新认识,并绘制了雅浦海沟的构造演化模式。

此外,一些古代的俯冲带也可以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的手段反演其过程。在参加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时,我们采集到了南极恩格斯堡岛的岩浆岩,与海里的岩石相比,它们要新鲜得多。海里的岩石都是基性岩,而大陆有酸性岩,酸性岩的好处在于里面有锆石,锆石可以用于精确地定年。我们测定了180颗锆石的年龄,并绘制了古俯冲带的俯冲模型。

地球漫长的演化进程,每个阶段都有人追踪每个区域都有人探索,这些研究都是为了我们可以完整地讲述地球的历史。那些不会说话的岩石,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时光的故事,让我们知晓家园从哪里来,未来向何处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1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