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姓孔,难道他姓子

作者: 张不叁

孔子不姓孔,难道他姓子0

*本文作者为,著有《大秦将军》

如果让孔子办理现代身份证,姓名栏该写“子丘"而不是“孔子”!这个冷知识是不是惊掉了你的下巴?

别急,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姓名王国去探个究竟。

姓是女生的专属

如今咱们习惯说“姓氏”,但在先秦时期,“姓”可是女生专属的VIP徽章!看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姒、赢、妩、、姚、姑,每个姓都带着“女"字旁,连“姓"字本身都是“女 + 生"的组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把“姓"解释为“(女)人所生也”。所以,姓从一开始就是女生的特权,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会一 一姓是有血缘关系的同一个族群的称号,相当于整个部落的名字。

当时,称姓的只有女生,一般采用“名 + 姓”的称呼方式。因此姜姓的齐国会有“邑姜”“文姜”“芸姜”…孟姜女是虚构的,但其原型是齐国杞梁妻。

女子称姓是为了避免近亲通婚。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近亲结婚容易导致遗传病,因此有“同姓不婚"的禁忌。想象一下,如果那时候就有民政局,工作人员肯定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姑娘贵姓?”假如不巧跟她的意中人撞姓了,那这门亲事基本上就黄了。

氏是男子的徽章

前面说了“姓"的起源,姓是全族通用的,相当于族名。一开始族人有限,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但经过一代代繁衍,人口不断增多,原来的地方不够住了,族中有些人就要迁徙到新的地方定居,形成新的小族群。虽然他们还承认原先的姓,但毕竟搬出来了,还是要和本家区分开,给新部族起个名字,这就是“氏”的由来。

“姬"族所衍生的诸多氏族,就很有代表性。“姬"最早是黄帝的姓,周代商之后大封诸侯,好多王族子弟通过封土封国,获得了郑、鲁、燕、卫等氏号。有了氏号,姓就被藏了起来,本该叫“姬寤生"的郑庄公摇身一变,成了“郑寤生"—这就像现代企业集团在不同地方注册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有了自己的新名字。

明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先秦时期,男子根本不称“姓”,他们称呼的是“氏”。我们都知道屈原,“屈"就是他的氏,如果论姓,他和楚国王族一样姓“垩”。想想也对,你和人打交道,提姓没什么意思,毕竟天底下同姓的人多了,但一提氏,对方马上就能知道你的封地在哪里、官职爵位是什么,肯定会肃然起敬。

再来说说孔子的姓氏。孔子的祖上乃宋国贵族,如果论姓,他应该是殷商后裔的“子"姓。孔子的“孔"来自他家一位先祖一孔父嘉,此人名嘉,字孔父,后世子孙以他为荣,便把“孔"作为氏,像徽章一样佩戴起来。

复杂多变的命名

如果我们穿越回去,可能会对先秦时期复杂多变的命名感到头疼一一那时的人可以主动改变自己的氏。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姜太公,本姓姜,曾被封于吕地,便以“吕"为氏,叫吕尚;后来他封到齐国,又改称"齐尚"“齐太公",这就是《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由来。再比如在秦国变法的商鞅,本姓公孙,出身卫国王族远支,他一开始以“卫"为氏,叫卫鞅;后来变法成功被封在商地,才成为历史课本里的商鞅。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把“氏"比作男子的徽章了吧?哪个徽章耀眼,就佩戴哪个呗。

跟“姓氏”一样,“名字"在古代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比如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在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名有字,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成年时要举行"冠礼"或“笄礼”,由选定的嘉宾取“字”。他们只在君王、父亲面前称名,对其他人都称字(见《礼记·士冠礼》)。至于普通人,有个名就不错了,既没有“冠礼"或“笄礼”,也没有嘉宾取"字”。

知道姓、氏、名、字的区别,再来看春秋战国人物的奇怪称呼,就容易理解了:它们并不是简单的"姓 + 名"命名,而是姓、氏、名、字之间的各种组合。也许你对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感到困惑,说穿了很简单,他采取的是“字 + 名"组合,“叔梁"是字,“纥"是名。

“孔子”只是一个尊称,他也是有名有字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如果按照孔子父亲的命名法,孔子应该叫"仲尼丘”。

屈原姓“半”,名“平”,“原”只是他的字,如果他要办理现代身份证,姓名栏该写“半平”。

看似简单的姓名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你知道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吗?

孔子不姓孔,难道他姓子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td2025042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