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格是什么形状
最近身边的同学都热衷于MBTI人格测试,还会拉着我做一些其他心理小测试,可我总觉得测试结果和我的性格对不上号,我的MBTI人格测试结果也总在变化。我心里犯嘀咕了:这类测试真的靠谱吗?适合作为自己性格的一种参考吗?
如果让我自己评价,我认为我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我甚至总在“社牛”“社恐”和“社懒”的状态之间切换。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活泼开朗,每个周末都想约同学出门聚会;有时候我却只想待在房间里独自休息——我的人格仿佛在不同区间“反复横跳”,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我知道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状态,可还是觉得挺奇怪的,未来的我会变“正常”吗?
想做个情绪稳定的人
林泽越: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前一秒还在大笑,下一秒突然就变“忧郁”了,谁也不想搭理。别说身边人了,连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我也希望过了青春期可以不那么敏感古怪,做个人格健全、情绪稳定的大人。
“善变”丰富又有趣
周婷婷:人格真有特定模样吗?我在同学群里特别“社牛”,拜见亲戚时很“社懒”,参加集体生活就开始“社恐”。我会随天气切换状态,晴天心情好我就是开朗“社牛”,阴天很烦恼我就想窝在家里。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团棉花或是橡皮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呀。
没必要对号入座
曲雅清:我听说这类心理测试和“巴纳姆效应”有关,即所谓高度准确的描述评价其实概念模糊又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你大可不必纠结,网上的测试大多为了娱乐,且人是会发展变化的,只靠几个测试就下结论,会把自己框在刻板印象里。
不一定都是“迷信”
张蓓蕾:很多人说这类测试是“现代算命”,我倒觉得挺有帮助的。身边玩得好的朋友,几乎都拥有与我相契合的MBTI。我承认其中有巧合因素,但人际交往中的确有某些说不清的气场问题,偶尔琢磨一下还挺有意思的。
你可能是个“慢热”的人
何婉宁: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熟人说我是一个活泼的女生,而不太熟的人认为我腼腆内向。同一个人怎么会兼具内向、活泼两种性格?可我慢慢发现很多人都这样,我们只是不太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却在熟人面前放得开,这也算是一种“慢热”吧。人格测试是大数据时代的消遣,很难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张月燕(心理老师):
MBTI这类人格测试确实基于心理学理论且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它常被诟病的是重测信度不高。这也是类型学人格测验常见的问题,它会把51分和49分这两个非常相近的分数,一刀切地划入“内向”和“外向”截然相反的两端。故当前心理学界更认可特质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人格更像一道光谱,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连续的程度上的差异。比如“社恐”“社牛”和“社懒”,大概率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三种状态,只是占比或程度的差别。
从自我认识的角度来看,MBTI之类的测试可以简明迅速地帮我们锚定一个位置(标签),唤醒我们对自身的好奇,但这类工具的作用也应止步于此。这个标签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还是我们想要成为的自己,不同的结果其实提示了我们的内在冲突……要揭示这些信息,需要我们勤于体验,有意识地反省,让一个完整而具体的自我逐渐浮现:我在做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是怎样的,该如何调整。“是我”和“不是我”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所平衡,平衡就会带来相对稳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