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测试 定义不了你的生活

李世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首先恭喜你,对自我人格的思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心理上的成长。举一个发展心理学上津津乐道的例子:在儿童时代,我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而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会开始关心“为什么我想知道我是谁”;之后我们很可能会开始自问“为什么我会纠结于我为什么想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但这正体现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在不断增加。

星座、MBTI和人格测试

心理学上的人格(Personality),通常包括气质(Temperament)和性格(Character)两个部分。气质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是我们对环境刺激的自动反应;而性格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学习的产物。显然,人格不会一成不变,因为我们会不断学习,价值观也可能会不断改变。

星座当然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不过,人格理论的发展确实和星座学有过一段交集。心理学家埃森克在1952年调查和分析了大量人群的性格特征,发现星座与性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联。正如同学所提到的,星座学利用了“巴纳姆效应”(也叫“谄媚效应”),迎合了对号入座的心理。

最近几年流行的MBTI测试,包括四个类别:内向(Introversion)/外向(Extraversion),实感(Sensing)/直觉(Intuition),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判断(Judging)/感知(Perceiving)。这类测试并没有在学术研究领域获得广泛承认,在心理统计学上存在重大缺陷,对人格维度的划分也不全面。包括MBTI在内的人格评估量表,在医学期刊里都被定义为与星座、生肖、卦象同类的“自我探索的风潮”,通过“巴纳姆效应”和“证实偏差”,引导参与者做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长大后人格就会固定吗

当我们步入成年期,开始独立于家庭生活,知识体系基本成熟,生活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重大改变,理论上我们的人格也会变得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等于固定不变,MBTI一直为心理学家所诟病的原因也在于此:心理学的人格特质从来不是二分法,大部分人其实都处在极端内向和极端外向的中间部分,根据环境变化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倾斜。

以我自己为例,我从小就喜欢独处,给我一本书,我在书桌前坐一整天也不会感到孤独。但我也喜欢和有趣的同龄人或者大人打交道,给同学们讲我脑海里的冒险故事,也愿意担任班干部。在我熟悉的朋友们中间,我可以变得十分外向,成为人群中的开心果。而在我不熟悉的人群里,我也可以变得十分内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更重要的是,人格也会受到人生目标的影响。我骨子里是一个内向、恋家的人——成为四只猫的铲屎官也许是最有力的证明。但因为从小喜欢看书,我也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正是这种好奇和憧憬改变了我的内向性格,让我选择在德国生活了六年。这段属于我的“人生冒险”也重新塑造了我的人格和人生观,让我更加独立成熟。人格测试只是一个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具,但它们不能定义我们。我们活得越精彩,生活阅历越丰富,测试结果越有可能随之发生改变——有可能,当你的生活精彩得超出了问卷编写者的想象力时,他们就再也定义不了你。

情绪不稳定是一种弱点吗

再坚强的成年人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的人是幸运的,他们的内心力量十分强大,但这并不是说情绪不稳定的人就是“脆弱”“敏感”或“古怪”的。我们的每一种情绪都具备进化上的独特适应力,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只可惜现代社会的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我们也不由自主地给这些情绪附加了功利性评价,把它们当成了“优势”或“弱势”。

情绪稳定是心智成长的表现,而不是年龄增长的必然结果。如果大家特别想成为情绪稳定的人,那就应该好好学习知识、积累生活技能,认真寻找人生目标和理想并且为之奋斗。但要记住,如果在未来遇到巨大的压力,承受不住情绪也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感到焦虑和烦恼,更不要给自己贴上“软弱”的标签。允许自己在压力下短暂地停下脚步,给自己一些喘息的时间,寻求朋友或家人的帮助,重振精神之后继续出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