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世界,大人该止步吗
本期主持人
席 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奇葩说》辩手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说这话的不一定是霸道总裁,还可能是父母!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人生选择,青春期的我们总会全方位、无死角地受到来自家长的“爱护”——阅读这件事,能成为例外吗?我们的“阅读自由”该被大人们干预吗?一起进入本期话题。
1.你平常喜欢阅读哪一类课外书,能分享几本并说说理由吗?
赵昱洁:我爱看的书有点“分裂”:特定领域的专著如地理类,有助于我涨知识,为未来做准备;名家散文如汪曾祺的作品,带给我温暖;网络小说如《斗破苍穹》,让我在魔幻世界里感受肆意的青春。
王奕晴:我喜欢从语文教材延伸阅读。学《红楼梦》,看欧丽娟的《红楼梦人物立体论》;学《百年孤独》节选,读整本《百年孤独》……
李文晴:读小说让人甘之如饴,跟着主人公领略各地风情,感受悲欢离合。若是读推理小说,悬念解开时的痛快淋漓就更不用说了。
朱兮墨:我身边同学的阅读偏好集中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梦的解析》等心理学书籍,《饥饿游戏》《活着》等小说,还有因个人爱好而阅读的针对性书籍。心理学书籍成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阅读热门,这应该是青春期发生的变化引发了大家的探索欲。
缪林翔:我喜欢短小精悍、方便在课间阅读的中短篇小说集,如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宿主》等。
宋佳琳:平时很难进行沉浸式阅读,零碎时间我爱看网络小说之类的闲书解压。相比高深的文学作品,这类书可以给我提供简单直接的情绪反馈。
2.你的课外书一般是自己买的还是家长买的?家长会干预你的阅读选择吗?
邱语晨:家长购买。他们买书时会看宣传的关键词,比如荣获了什么奖。我很喜欢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地下121天》。它讲述了一个男孩躲到地下勇闯生活的故事,培养了我的冒险精神。我很庆幸家长的“干预”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褚嘉焱:妈妈常在网上给我团购与情商、学习有关的书。有一阵我迷上看小说,她表示反对。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读和学习有关的书,可能以后我们只会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
李 奥:我喜欢什么书,父母就给我买什么书,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
陈长青:经济命脉掌握在父母手里。因为我看的是经典著作,如《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所以父母不会有意见。
云 屿:家长购买。如果是经典名著,父母不会干预,但至今我还不敢向他们提出购买言情小说的请求。
王奕晴:自己选择,家长出资。我拿成绩作保证,所以亲子间的基本信任得以存续。我偶尔会分享书中所得,这样他们就间接了解了我的涉猎范围,知道我没有“偏航”。
宋佳琳:自己买居多,但我愿意和家长分享。其实父母希望我阅读中学生必读书目上的书。可即使不理解我的阅读喜好,他们仍能够尊重我看闲杂小说的选择。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氛围,我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阅读喜好分享给父母。
席 瑞:同学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原本“傲慢”地预设,在碎片化时代,很多同学仅会触碰一些简单快捷的阅读。令我吃惊的是,好多同学都在阅读经典。大多数同学都提到了小说,有的同学会依照语文课程的推荐迈向《红楼梦》《百年孤独》,有的同学因为时间有限更偏好中短篇小说集,大家也会把阅读网络小说、推理小说当作娱乐消遣。概言之,同学们的阅读一般受自身成长的轨迹与兴趣、周遭的阅读环境及时代浪潮与阅读时间碎片化的影响。
席 瑞:大多数同学的回答都是“自己选择,家长购买”,这也好理解,毕竟中学生的经济支持仍源于父母。很多同学提到,买经典名著或中学生必读书目,父母不但不干预,还很支持。但有些同学在自己选择的同时也补充了一些条件,比如要以成绩作为保证。我发现父母在子女阅读这件事上好像确实更考虑阅读的实用性,比如经典名著、获奖作品。父母普遍担忧读闲书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大多数同学也认同这个观点,表现得比较自觉。整体而言,父母对子女的阅读选择还是比较宽容的。
3.你觉得未成年人的阅读应不应该被家长干预,为什么?
邢佳艳:不该被干预。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不一样。像我喜欢看绘本,但父母总说“什么年纪就该看什么年纪的书”。
王星怡:青春期的我们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能力,父母强制把他们的审美套到我们身上,只会令我们逆反。
郑水灵:家长应该保持凝望,不盲目干涉。我一度沉迷于无脑的言情小说,但长大后觉得自己好幼稚,开始看成熟一点的小说。本身看什么书,也需要过程嘛。但当我们沉溺于无营养的书籍时,确实需要来自外界的引导。
赵怡可:阅读是一种自己的成长,强行摊派的阅读会让我们对阅读失去兴趣,徒增亲子间的隔阂。即使父母干预了,我们也会想方设法找到“不该看的书”。
王奕晴:家长的干预是为了屏蔽“不当”,像一个“准入机制”。在此范围内,应该由我们自己探索。
彭雨辰:不该被干预。很多家长认为一些较为“黑暗”的书籍会误导孩子的思想,但事实上,书籍如同现实世界,本就有很多面,家长该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看见,而是为孩子分析所见之景,这才是“有用”的阅读。
褚 彤:小时候,父母未经我同意就翻开我的日记本,窥探我的喜怒哀乐,包括我在看哪种书。从此我不再写日记,看书时也藏着掖着。后来,我对网文感兴趣,在主角身上找到了精神慰藉,但我只敢偷偷看。慢慢地,我好像可以越来越打开自己了。在向父母表达了我的真实想法后,他们选择尝试理解我,陪我一同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就这样,我们越来越靠近。让父母在你的阅读世界里歇一歇,说不定他们会爱上你的精神世界呢!
席 瑞:大多数同学都明确反对父母对自己阅读范围的干预,认为父母与自己在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上存在分歧,任务式、摊派式的阅读会阻碍自己对阅读的兴趣。有的同学认为干预没有用,因为那些被禁止阅读的书,他们仍然找得到,并且即便书籍能禁掉,真实世界也无法禁止他们接触到各种信息。最令我欣喜的是,有位同学说,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长大后回头看沉迷于言情小说的自己,觉得自己很幼稚。这个回答提醒我们,好像忽略了孩子的可成长性与判断力。
主持人总结陈词
我们先来回顾一则“热搜新闻”。有网友在浙江省政府网站上留言,认为《水浒传》丑化女性、暴力黑暗、滥杀无辜,是一本“毒小说”,应该从课本及课外读物名单中删去。对此,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事实上,不管删不删去,家长似乎都可以限制孩子的阅读范围,正如有同学说的“经济命脉掌握在父母手中”,而且父母也会监督孩子的阅读情况。我觉得比起讨论父母觉得看课外书就是看闲书,没有用,也许讨论父母的“审查边界”更有意义。
关于父母干涉阅读范围,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趣:“家长的干预是为了屏蔽‘不当’,像一个‘准入机制’。在此范围内,应该由我们自己探索。”诚然,我们都理解为人父母的担忧,但是父母充当阅读的“把关人”,真的合理吗?
首先,父母并不一定真的完整、系统地阅读过这些名著,对很多名著的看法或许是断章取义,或许是想当然。以上面那则新闻为例,《水浒传》的确有暴力、血腥的一面,但《水浒传》能让读者去探究一个好人怎样在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之下被逼入深渊。如果名著中不允许出现暴力、性与死亡,那试问在这样的标准下,还有什么名著是值得读、能读的呢?同样,阅读一本书不代表认同这本书的全部,对名著中的“糟粕”,应该批判地读、辩证地读,而这恰恰说明,这类名著是极好的训练阅读能力的载体。我们很容易忽略孩子的主体意识,把孩子理解成被动接收的机器。
其次,就算名著中有所谓“少儿不宜”的部分,也不见得是坏事。作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性与暴力感兴趣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屏蔽得了文学名著,也屏蔽不了真实世界。真实世界比小说更恐怖,更不讲原则。经典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安全的探索,是连接孩子与真实社会、复杂人性的桥梁,否则这些作品也不会成为经典文学,更不会进入教科书与课外读物名单。
最后,不设限,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顾,恰恰是强干预,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背着家长和老师去看。我认为不仅要让孩子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看,家长也应该参与到阅读当中。家长如果真的担心孩子,那就进入文本的细节,以自身的阅历回答孩子在阅读时的疑惑,这不是一种更有效的引导吗?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那些我们以为非常态的事物从来都是这个世界一直以来的存在,我们就身处这样的世界,脱敏与分辨比禁止与回避更能让少年好好地成长。